摘 要:在社會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環境行政活動往往涉及復雜的利益糾葛,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嚴重的官民沖突。我們在新《環境保護法》視野下,研究環境執法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即行政機關內部做出的環境行政處分與檢察機關對于環境監管失職、貪污、受賄等犯罪的指控兩個方面,倡導調整執法觀念,重視制度建設,探索建構起有效機制,積極應對和防控環境執法風險,是十分有價值的。
關鍵詞:環境執法風險;內部防范機制;建構
一、研究背景
伴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環保部門的地位明顯提升,其享有的行政權力也逐漸膨脹,逐漸從過去的“環保執法靠口號”的弱勢部門轉變為掌握一定權力、容易滋生腐敗的“高危職業”。從檢察機關追訴職務犯罪的數據統計來看,環保領域的瀆職侵權犯罪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此外,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過程中,對于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環境執法活動中,執法人員必須全面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熟悉執法流程,才能對事實作出準確的定性和判斷,同時能夠準確解釋和適用法律來處理實際的問題。但在現實中,具備這樣素養的環境執法人員數量還是很少的。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加之中國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要求對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規制與懲處,也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環境執法行為和環境執法人員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媒體和公眾的聚光燈下,其行為與行為后果也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在社會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環境執法活動往往涉及復雜的利益糾葛,尤其是基層環境執法人員,往往處在社會矛盾沖突的風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嚴重的官民沖突。因此,我們在新《環境保護法》視野下,研究環境執法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探索建構起環境執法風險的內部防范機制,是很有意義的。
二、環境執法風險的主要表現
國家立法的概括性和政府行政活動的復雜性,為行政行為留出了適度的自由空間,尤其在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相對粗疏,政府的行政活動存在很多立法沒能觸及到的領域,使得環境執法行為自由判斷的余地更大,這就導致出現錯誤和損害的風險更高。因此,行政活動的自由空間是行政執法風險存在的前提,也注定了環境執法風險的必然存在。
環境執法風險,是指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執法人員,由于執法過程中的不當行為或者不當行為引發的嚴重后果,被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者黨紀政紀責任的可能性。
環境執法風險主要表現在環境行政處分與環境監管失職罪兩個方面:環境行政處分是指國家機關按照行政隸屬關系,依法對在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過程中違法失職,但是又不構成刑事犯罪的所屬人員的一種行政懲罰措施;環境監管失職罪,是指負有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導致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造成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行為。
三、環境執法風險內部防范機制的建構思路
1、調整執法觀念,堅定責任意識
近年發生的大量環境污染事件背后,幾乎都存在著環境監管領域的失職瀆職問題,因此,在環境執法系統內部應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防范教育,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事業心、責任感,細化與具體的環境執法行為相關的管理規定,強化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查處失職瀆職、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積極防范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2、強化環境執法隊伍的素質建設
不同的行政主體都有自己的職權范圍,都需要以專業技術知識作為支撐,才能對違法事實進行甄別和認定,而對違法事實的準確認定也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因此,環境執法活動要求執法人員具有較高專業素養與業務水平,環境執法系統內部應當定期強化培訓和考核,對執法人員應當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反復訓練與強化。
3、培育和構建合法適當的行政裁量基準體系
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大都無法避免行使一部分自由裁量權,在行使裁量權的過程中,執法人員作出判斷和選擇的基本依據便是行政經驗。近年來,許多執法機關尤其是環境執法機關,都在總結日常執法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若干基準,并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頒布施行。這一行政裁量基準制度對行政執法風險的內控發揮了重大作用,為執法人員提供執法的確定性依據,從而達到了制度先行、避免執法風險的目標,值得認真培育和構建。
4、完善環境公開制度,探索公眾參與方式
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環境保護和行政執法的客觀需求,要探索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序機制和基本方式,使其具備可操作性,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真正能夠參與制定環境政策法規、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監督違法行為、開展宣傳教育等環境保護公共事務,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聽證、輿論監督舉報、環境公益訴訟等公眾參與機制,真正能夠維護自己和公眾的環境權益。
5、嘗試建立環境行政機關法律顧問服務制度
以專業化的法律顧問團隊為環境日常執法提供法律知識保障,及時更新、內化和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環境執法提供法律咨詢和意見,從而有利于環境執法人員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逐步糾正可能引發風險的執法行為模式,有效規避環境執法風險。
參考文獻:
[1]葛自丹:“行政執法風險的內控機制初論”,載《當代法學》2014年第5期;
[2]崔卓蘭:“行政自治理論的再探討”,載《當代法學》2014年第1期;
[3]于立深:“多元行政任務下的行政機關自我規制”,載《當代法學》2014年第1期;
[4]陳國營:“如何提高環境行政執法能力”,載《環境保護》2010年第19期;
[5]常紀文:《論環境教育法制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治理》,載《中國環境管理》2015年第1期;
[6]倪千淼:《基層政府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問題研究》,載《重慶行政》2016年第6期;
[7]徐以祥:《環境權利理論、環境義務理論及其融合》,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作者簡介:
金葉帥(1987—),男,漢族,河南南陽人,現為上海錦天城(鄭州)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主要從事合同、建筑房地產、保險、勞動爭議、企業破產、刑事等方面的法律事務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