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可觀,因此,推動文化投資是有效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想要有效的增加投資的規模,首先需要將文化市場中的需求和生產能力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行妥善的解決,站在文化產業所具有的效益特點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投資戰略來平衡公共投資與商業投資間的比重,自從我國加入WTO組織以后,需要加強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方向,打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投資環境,充分的發揮出市場對文化產業的積極正面引導作用,本文通過對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投資的戰略思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通過解決文化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間的矛盾來加大推動文化投資的力度和規模,以文化產業的效益特征為主來引導各方面的投資等,促進投資分配重點合理轉移。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投資;基本戰略
前言:文化產業是我國目前為止的新型朝陽產業,同時文化產業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并且,文化產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在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可以創造出非常大的經濟價值,不僅能夠增加社會的就業率,同時也能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雖然說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但是我國現如今的發展現狀卻是令人擔憂的,根據相關統計顯示,2003年時我國的文化產業僅占總產值的3.1%,而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相差甚遠。目前階段我國文化產業所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能力相對不足且消費者對于文化的消費需求普遍偏低。導致出現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文化產業的投資量較小,融資渠道過窄,投資的方式也較為傳統原始。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腳步。
一、促進文化投資,增加投資規模
加大投資規模,擴寬投資渠道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文化產業這種新型行業的發展是無法離開消費需求以及投資的。眾所周知,經濟在運行中最重要的一項變量實際上就是投資,而投資作為基本變量,能夠對國民經濟的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可知,投資環節中作為敏感的杠桿就是投資規模政策。
現階段,我國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消費水平普遍偏低,所以根本無法滿足文化消費的欲望,因此,應該尋找一個恰當的前提條件來最大化的將其所具有的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而所謂的文化需求不僅僅是消費需求,同時也包括了投資需求,兩者融合形成了文化生產能力,雖然無法進入到最終的消費當中,但是可以通過供給的形式展現出來[1]。但是一旦文化消費的需求高于生產能力,就極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由于不合理的文化產業結構以及相對較小的投資規模致使文化市場發展進入瓶頸。所以,應該適當的增加投資的規模,快速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生產能力。基于此,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仍然沒有形成一一套完整的符合國家基本情況的投資機制和戰略,因此,需要通過充分的考慮并將文化投資納入到總體的投資戰略當中。
二、以文化產業的特點為主,均衡各方面投資
應該以文化產業效益的主要特點為基礎,從而合理的引導公共投資、商業投資、短期投資以及長期投資,逐漸均衡投資的責任。一般情況下投資人因各種不同因素的驅使下追求經濟利益則被稱之為投資運行。并且這種類型的投資人通常過于重視投資所來的風險或者回報,因為這不僅僅是投資運行的一個開始,同時也是投資運行的一個最終歸宿[2]。但是針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與其他行業進行投資的回報率有著很大的區別,并將這個區別稱之為效益特點。
第一個效益特點就是其文化價值具備可反復使用的特性。并且文化產業所提供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服務或者產品,載體上或多或少會產生一定的消耗,但是實際上的內容卻是可以被反復使用的,例如:早期創作的小說可以被改變成劇本或者歌曲錄制成為CD等,并將其逐漸延伸到更為寬闊的文化市場當中,在無形當中增加了文化資產的價值。
第二個效益特點就是文化內容所包含的價值與意識都不盡相同,如果在此基礎上一味的去追求經濟方面的回報的話,那么該企業的投資會在一定程度上與主觀意識產生較大的矛盾,也極有可能與社會大眾的道德觀念發生沖突[3]。
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針對這類問題采取了很多的鼓勵型政策來加大投資的力度,政府先進行投資做出了表率的行為來激勵其他形式的資金投入,同時也針對一些私人投資行為給予其適當的補貼或者減稅等優惠扶持政策,當收益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時,再適當的降低公共投資的數量。所以說,政府應該加對文化投資的鼓勵政策,并基于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適當的給予投資者獎勵。
三、逐漸趨于國際化,建立公平的投資環境
我國現如今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所以時常會發生文化投資不足的現象,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的投資體制存在較大的缺陷。不僅降低了效率,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壓力。并且投資的主體已經偏離了原本市場的定位,導致無法實現投資回報的需求,消費者不再有文化消費的需求,就不存在社會效益了。
但是自從2001我國加入了WTO以后,文化產業也開始需要貫徹和落實五項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公平競爭原則、非歧視性原則、透明可預見性原則以及激勵發展經濟改革原則,從而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國際文化市場當中[4]。因此,需要在法治的原則之上吸引更多的投資,做到對公共投資、商業投資、短期投資以及長期投資的合理引導,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投資環境。
四、擴大文化投資的渠道和來源
站在國際角度上而言,文化投資的渠道、來源以及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的通過建立產業基地的形式來購買房產、設備,以此來形成文化生產能力;有些通過投資文化項目以及銷售文化產品來獲取投資回報,總體而言進行文化投資是具有兩種不同方式的:產業投資、風險投資[5]。產業投資則是指對市場當中發展前景較高的文化項目進行投資,以文化產品或者服務的銷售而獲得回報,關注點在于能夠較快的擴大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和銷售利潤;風險投資則是對文化企業的管理能力或者盈利能力進行投資,其關注點是資本的快速擴張以及市場價值的提升。
曾經有一位金融專家曾經指出,一定要加強金融對于文化市場的介入力度,因為這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是金融不介入到文化市場當中就無法促進文化產業的建設[6]。原本的文化市場消費基本上都是由國家政所承包,導致了文化產業的投資渠道十分狹窄,只見投入不見產出,致使很多文化建設因缺乏資金不得不無疾而終,不僅職業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對文化與金融市場的融合發展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甚至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此類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投資者不清楚文化投資的體系,進而導致其無法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找不準方向,嚴重的缺乏安全感。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資金十分充足,因為發達國家的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及時且充足。文化產業建設的集資渠道和方法有很多,例如:企業贊助、私人投資、企業投資、基金投資等等,都屬于集資的范圍。我國是處于發展中國家中的一個大國,也與發達國家的方式是基本一致的,本著誰進行投資,誰就獲得利益的原則,逐漸擴大投資渠道和方法,所以說金融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全球化競爭趨勢的推進,應該以國際文化產業的而發展趨勢為主流,制定出一個全新的文化投資戰略,以此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也是我國實施文化產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手段,并且能夠充分的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出來,推動我國的人類文明的發展腳步。
參考文獻:
[1]馬立婷.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創新驅動模式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No.282(03):65-65.
[2]陳亞飛.我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戰略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205(12):150-151.
[3]陸曄,施保寧.關于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12(8):106-107.
[4]鄧品.我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戰略思考[J].環球市場,2017,11(6):32-33.
[5]王麗文,楊竹晴.優化我國文化產業的財稅政策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8,No.2870(22):78-82.
[6]西沐,宗婭琮.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建構的理論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2):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