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通過對傳統高校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合理解構,根據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和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前瞻性地提出了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的理論構想,力圖在原有講授式、建構式課堂生態的基礎上實現合理的超越。但我們深知完美無缺的高校課堂只是學者們假設的一個理想狀態,要實現其理想價值還必須立足于現實這一永恒的根基,通過積極營造有利于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形成的環境,從實踐的視角建立長效機制,才能最終實現課堂生態范式的轉變,實現本研究的預期目標。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育理念
一、和諧共生的教育理念是課堂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所在
高校課堂不僅是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教與學的活動場所,更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探尋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研究平臺。高校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文化知識傳承與接受的認識過程,更是一個師生用生命共同演繹、體悟與創造新知的過程。正如“科學知識的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無知的多種形式的進展相關聯”一樣,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往往與人們對課堂生態理念的認識是否正確有關。葉瀾教授認為:“教學改革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干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自身不同的課堂教學理念往往會在其理念指導下形成相對穩定的精神力量,就會產生大相徑庭的教學行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和核心、以教材為中介、以獲取書本知識為終極目標的單向度傳遞的封閉系統,知識的授受成為師生關系存在的唯一動因和橋梁,課堂教學過程沿著“教材上的知識→教師的知識→學生的知識”的方向呈單向直線式演進和轉化。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所倡導的理念是一種科學的課堂生態理念,它不是把生態學理論簡單地移植到高校課堂教學中,而是主張用生態學的整體、聯系、和諧、動態、發展和共生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法來開展課堂的教與學活動,將課堂看成一個復雜多變的生態整體,關注作為生態主體的師生及其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的真實生活世界,努力探尋課堂生態主體之間和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與協調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促進教師與學生生命價值的充分彰顯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使整個課堂躍動著青春的激情與活力,促使學習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二、舒適開放的物質環境是課堂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條件
“教育不是純粹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不能遠離原生自然界,更不能遠離次生自然界”。傳統的課堂觀由于受當時物質資源匱乏的制約和影響,忽視了對課堂物質條件的生態學、心理學和生理衛生學等理論的指導和借鑒價值,普遍認為只要教室內能夠容納下上課的學生,能正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能保證學生基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就說明學校已經具備滿足學習者接受教育的物質條件,學校管理者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學生的勤奮努力對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影響。而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的生態觀念的不斷增強,人們對課堂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課堂能夠提供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更要從整體、和諧、發展、共生等生態視角強調對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積極影響,要為學習者提供更高舒適度的物質生態環境。如作為教室一定要符合國家制定的用于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建筑標準和生理衛生要求,教室空間大小要適宜,要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要適宜,教室墻壁和課桌椅的顏色要以淡雅明快的顏色為主,要有利于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質量的提升。
三、融洽愉悅的人際關系是課堂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根基
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使學生獲得更高的考試成績,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片面強化自己的權威地位和控制性,把本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情趣、師生共同快樂成長的課堂生態系統,變成了一個充滿了功利色彩和情感矛盾沖突的獨角舞臺。從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和視角分析,高校課堂中的師生關系不應建立在非此即彼的“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之上,教師更不應該為了強化自己的專業權威和知識權威而把學生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既不能片面強調“教師中心”的思想,也不能片面追求“學生中心”的作法,而應站在人性、人權的高度,通過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和師生主體間性的民主、和諧、共生、開放的平等對話與合作的關系,共同體驗和感悟在課堂教與學過程中的學習與生活的樂趣,共同譜寫一段美好與難忘的生命歷程。正如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曾寫過的詩句:“人生的義務,并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建立融洽愉悅的人際關系,使課堂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得到幸福是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建設的發展根基。
四、豐富靈活的課程設置是課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體現教育價值、發揮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決定教育質量高低和教學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和核心所在,也是影響課堂生態化建設的重要生態因子。高校課程設置直接影響未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更是推進高校教學改革和實現特色化辦學的突破口。我國高等教育由于受前蘇聯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上習慣突出“知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的重要地位,過多考慮對“共性”和“社會需要”的滿足,和目前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大眾化教育”、“終身教育”、“以人為本”、“個性化學習”“學習型社會”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區別。課程是教學理念、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有機聯結的橋梁,只有借助課程這座橋梁,才能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有智慧的高層次建設人才。
總之,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質量和規格的要求越來越高,迫使高校要不斷轉變觀念,適應知識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將高等教育的發展重心回歸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能上來。在生態文明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范式必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提升空間,相信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環境的研究一定可以摒棄目前高校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和問題,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從外延式增量的發展逐漸回歸到重視內涵式存量的發展,不斷提升高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人才培養的質量與規格。
參考文獻:
[1]基于共建式大學課堂生態建設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3):62-66,獨立.
[2]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與教育重塑[J].教育探索,2014(2):113-114,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