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峰
摘 要:制造業作為體現國家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制造業企業發展迅速,但隨著擴張步伐的不斷加快,其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增加,制造業活動明顯放慢。內部控制是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規范工作流程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制造業企業要進行轉型升級,就要加強內控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通過風險管控、規范控制活動及實施動態監督等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本文探析了制造業內控體系構建問題,提出了體系完善對策。
關鍵詞:制造業 內部控制體系 構建與完善
一、制造業內控體系現狀分析
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但隨著勞務費用的持續上漲,傳統制造業的人力優勢逐漸消失,制造業經濟遇冷。在新時期,制造業企業要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
以H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公司成立于1995年10月15日,2017年7月31日,財富中文網發布2017年中國500強排行榜,公司以營業收入16591.21百萬元,排名361。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為生產,銷售無毛絨,羊絨紗,羊絨衫等羊絨制品等,并主營發電、供電、供熱、供汽(項目籌建);開發羊絨工業新技術、培育運作品牌;開拓開發市場;電子、陶瓷、飲食、住宿、礦泉水、供電、供水等多種經營項目的投資業務;機電設備、建材銷售;煤炭銷售等。
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H公司的羊絨產品已形成精準的品牌定位,消費群體廣泛,建立了從原絨采購到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經營模式,隨著品牌重塑戰略影響力的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受原料供應和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擠壓,且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公司服裝行業發展變緩。同時,近年來國家不斷致力于供給側改革,環保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化工行業的監管要求和行業標準愈發嚴格,公司的市場競爭風險、環保風險等不斷加大。在這一背景下,公司要不斷加強內部控制,以風險管控為導向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降低公司運營風險的同時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二、制造業內控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內控環境不完善
內控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基礎,內部控制管理中各制造業企業要構建良好的內控環境。但就目前多數制造業企業的內控環境建設程度來看,其仍存在不完善之處。如:公司管理層對內控體系建設存在錯誤認知。以H公司為例,作為羊絨系列產品的主要制造企業,其還主營冶金、化工產品,公司的生產經營規模較大,加上下屬公司的運營管理,公司管理層的管理范圍及難度較大,運營中容易因為決策不正確或制度制定不科學而產生經營風險。
同時,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制造業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要求更高,需要將內控管理貫徹到采購、加工、銷售等各項活動中,但在實際管理中,多數企業仍強調產品的生產與制造,忽視內控活動的開展,雖制定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其對公司發展及各項業務活動的指導性不足,降低了公司的內控管理質量。
(二)風控制度不全面
風險控制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系統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可降低制造業企業的運營風險,并提高其風險應對能力。但當前部分制造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設置仍存在缺陷,如未對原料采購、存貨及銷售等環節進行風險評估。在制造業生產經營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為維持正常運轉,企業通過發放股權、銀行借貸等方式進行融資,這使得企業運營中面臨多項風險[1]。但當前企業部分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較弱,沒有充分認識風險的危害性,面臨政策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籌資風險時,沒有及時建立風險管理制度、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預警系統、風險防控策略及應對措施等設置不完善,加大了公司的運營風險。
(三)內部監督不到位
內部審計監督不到位也是影響制造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質量的重要因素。系統的內部監督機制可確保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但當前多數制造業企業的內部審計監督存在不足之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法規要求,企業設置了審計委員會,并通過審計委員會實施細則等規定了審計委員會與財務總監、會計人員、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的會面時間與頻率,但由于內部審計制度未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審計部門的崗位設置存在缺陷,人員綜合素質不足,且易受到上級主管或其他監管部門的影響,降低了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三、制造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對策
(一)優化企業內控環境
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包含企業員工思想認知、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管理制度、戰略目標等,在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時,各制造業企業需建立系統的組織機構,并加強先進企業文化的宣傳。
1.構建先進企業文化
當前多數制造業企業雖構建了企業文化,但其未與內部控制進行整合,且文化宣傳不到位,員工的內控意識、職業道德素質、道德價值觀等較為淡薄,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此,在新時期,企業要將內控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構建明確且先進的企業精神、使命、宗旨、愿景及價值理念等,利用網絡、專業培訓、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宣傳企業文化,并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審計監督與考評范圍內。同時企業還需在內部控制體系中制定《職工誠信機制》,以該機制內容為標準,對各部門職工進行道德準則教育與考核,并委派人力資源部門對職工道德價值觀規范情況進行監督。此外,企業還可以以先進制造企業的內控體系為例,組織員工學習、分析內控制度,以促使員工樹立正確的內控理念。
2.科學建立組織結構
針對部分制造業企業組織結構設置不完善等問題,在新形勢下企業要依據相關制度要求,結合行業特點、企業現狀、業務需求等完善組織機構。如H公司運行中依照《公司法》等法規設置了系統的組織架構: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長為組長的內部控制規范小組,構建了以總經理為組長的內部控制規范工作小組,由董事會授權財務管理處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公司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各委員會成員由董事組成,每年度需召開兩次定期會議。在股東及職工中選擇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組成監事會,并確保董事會與監事會獨立于管理層。
(二)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中,制造企業需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的風險管控職責,如董事會負責決策,審計委員會負責監督企業內控落實情況以及內控自我評價狀況,監事會監督董事會內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情況,經理層負責企業內控的具體工作。同時完善風險評估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應對。在風險識別中,企業每年需組織業務部門,依據發展規劃、控制目標等收集、整理企業各項業務活動中的相關信息,并及時開展風險評估工作,識別企業的內部風險及外部風險等,之后由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確定企業風險承載能力,據此建立風險數據庫;在風險分析中,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風險,依據風險發生概率及影響力等將其排序,并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包括風險規避、風險分散、風險降低、風險承受等措施[2]。
(三)加大內部監督力度
當前制造業企業要加大內部審計監督力度,企業要在公司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從董事會成員中選拔任命,設立專門的審計部門,允許審計部門參與企業財務管理決策會議,確保其熟知企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等,據此編訂企業的年度審計計劃。審計人員對審計中發現的嚴重違反國家相關法規及企業管理制度的業務提出審計建議,監督相關部門進行整改[3]。同時企業要完善內部審計制度,要求審計人員定期向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匯報工作,并規范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要求、審計范圍等。
四、結束語
在新經濟形態下,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問題不斷突顯,企業要依據內部控制的五要素,結合單位內控制度構建現狀等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以提升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寇麗梅.淺談我國制造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J].財會學習,2018, 209(35):263-264.
[2]周海燕.制造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 No.326(09):136+140.
[3]趙文惠.新形勢下制造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完善[J].財會學習,2019, 219(10):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