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頌 張心素

摘要:山體作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城市重要的生態資源寶庫,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具有城市空間格局形成、景觀風貌塑造、供市民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但同時面臨無序開發和被周邊高層建筑物遮擋或城市天際線被破壞等問題。文章通過文獻綜述,總結了城市中心區山體景觀保護的4點策略:1)分級分區劃綠線,保護山體本體景觀;2)控制城市建筑高度,保護天際線和觀山視廊;3)合理利用山體資源,突出城市山水景觀風貌特色;4)加強多層級規劃編制,細化落實管控措施。
關鍵詞:城市中心區,山體景觀保護,山體本體保護,建筑高度控制
DOI: 10.12169/zgcsly.2019.08.03.0004
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建設空間的蔓延使城市周邊的山體被建設用地包圍,而成為城市中心區的一部分。這些“入城”的山體往往面臨如下問題:一方面,由于“山城爭地”的矛盾,一些山體被開山采石等掠奪性資源利用或被大規模城市開發,山體的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受到破壞,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山體周邊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破壞了山水形勝的空間尺度感及山體輪廓線,影響了城市整體天際線,也遮擋了觀賞山體的視線。但同時,人們又深刻地認識到,山體作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城市重要的生態資源寶庫、綠地系統,以及游憩系統的重要節點,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具有城市空間格局形成、景觀風貌塑造、供市民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心城區的山體保護規劃進行了許多研究和實踐。理論探索主要集中在山體保護規劃理念、保護線劃定和管控、規劃實施與管理3個方面[1]。黃光宇[2]高度肯定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性,探索并創建了中國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模式:殷銘[3]構建了福建省武夷山市山體景觀眺望體系,對多維模擬城市天際線、借助GIS工具選擇并評估觀山視廊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探索:楊葳[4]在福州市山體景觀保護研究中提出分級保護、強化視廊控制的方式,在規劃編制和實施層面提出應將山體保護融入各階段城市規劃中,并以法定圖則的形式加以落實。
在實踐方面,當前國內外在城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時,將重要的山體作為城市空間結構和景觀風貌的重點要素進行保護,如韓國首爾在城市景觀總體規劃中基于山體視線保護進行了城市高度控制。國內一些典型的山水城市單獨編制了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并進行山體保護與修復措施的落實,如福州編制了《福州市山體保護規劃》,系統地將山體本體保護及視線視廊保護結合,突出了山、水、城的空間結構[4];也有城市頒布了山體保護條例或辦法,如《三亞山體保護條例》建立了山體保護生態紅線制度、山體行政管理協調機制、山體多元主體參與的公共治理機制,整合了山體損害預防和修復法律責任體系和技術規范體系,為三亞市山體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5]。
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對城市中心區的山體景觀保護策略與方法進行了總結,為城市中心區自然山體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借鑒。
1山體景觀保護的內涵與原則
針對城市中心區山體景觀所面臨的危機,對其保護主要涉及2個方面。一是通過生態保育、林相改造、景觀風貌恢復和歷史文化修復等對山體本體進行修復;通過各種控制手段保護山體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不受破壞,以便更好地展現山體自身的景觀特色,保證山體本身的土壤、植被、生物等自然資源被合理利用。二是保護山體構成的天際線和觀賞山體的視廊,充分發揮山體的美學觀賞價值和生態服務調節功能,實現“顯山透綠、山城相融”的城市景觀風貌格局。
山體景觀保護主要遵循4項原則。1)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即保護并修復城市中心區山體的生態系統,發揮山體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及小氣候環境等方面的作用,在挖掘利用山體資源的同時注重山體生態環境的保護。2)系統性完整性保護原則,即依據總體規劃的要求,統一規劃,分階段分步驟落實保護措施,保證城市山水空間格局的完整與協調,突出山體個體景觀特色[6]。3)資源合理利用原則,即根據山體的坡度、面積、植被分布、在城市中的位置、現狀開發建設情況等因素合理利用山體資源,充分挖掘山體的文化景觀,將山體資源與城市風景游憩系統有機結合。4)建筑高度控制原則,即對影響山體景觀視線的城市建筑進行高度控制,對城市重點集散空間、交通走廊與山體之間的視廊以及山體形成的天際線予以保護,將山體景觀引入到城市之中。
2山體景觀保護策略
2.1分級分區劃綠線,保護山體本體景觀
保護山體景觀首先要保護山體本身生態系統、景觀風貌的完整性,因此要對山體資源進行分級分區和劃定山體綠線,并根據等級與分區特點實施不同的管控措施。
2.1.1山體分級分區保護
在充分進行山體資源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山體景觀評價體系,判斷山體景觀資源的重要性等級,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其中,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關鍵。覃事妮[6]提出景觀敏感度、植被狀況、人文價值、游憩價值、欣賞價值、環境質量、開發條件共7個評價因子對柳州市區山體景觀資源進行評價并設定4個保護級別,然后對同一座山體按景觀敏感度和景觀觀賞價值的高低劃分為主要、次要景觀面,提出不同力度的保護控制措施。李政霖[7]根據中心城區內山體的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內涵、微氣候調節能力等因素,綜合劃分3個級別山體并確定各級山體保護內容及建筑建設控制范圍。
根據山體所處的區域特征和自身條件,在分級的基礎上對山體進行分區保護,有利于落實不同要求的保護管控措施。在杭州蕭山城區山體保護規劃中,結合城區山體生態敏感度綜合分析,劃分了禁建區和限建區,并采取不同的保護控制策略[8]。在梅州畬江新城的山體保護規劃中,將被保護的山體進一步劃定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區,其中,絕對保護區是指山體保護線范圍內的區域,相對保護區是指山體保護線以外的周邊山地及與山體相連部分的綠地[9]。
2.1.2山體綠線(山體保護線)劃定
山體綠線是指城市綠線中專門針對山體劃定的綠線,并按照綠線管理辦法實施嚴格保護。為了保持城市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保護山體的生態環境與動植物資源不受破壞,有必要把山體納入綠線控制。
唐志軍[10]在株洲市楓溪生態山體保護規劃中,采用GIS空間分析技術,通過生態敏感度分析和山體景觀的完整性原則劃定山體的綠線控制范圍。有些城市建立了剛性的山體綠線劃定標準,如自貢市將山體山腳線以外50m范圍作為山體綠線范圍的劃定依據[11]:廣州市番禺將相對高度超過20m的山體及靠近山體的生態森林均包括在綠線控制范圍內[12]。
2.2控制城市建筑高度,保護天際線和觀山視廊
為避免高大建筑物對山體形態的遮擋和破壞,形成多層次的景觀與優美的城市天際線,控制城市建筑高度是重要的途徑。韓國首爾市規定在城市新建或改建時,必須處理好建筑物和山體的關系,“山體周邊建設布局應與山體保持適當距離,并留出觀山視廊;以山體為背景的城市天際線、建筑群輪廓需順應山體輪廓線走勢,且不得突破”[13]。
對于山體天際線景觀的保護,重點在于水平方向延展的山體輪廓的連續性。對于觀山視廊景觀,應注重視錐范圍內景觀的深遠與層次,即山體與建筑物的層疊關系[14]。
眺望控制法是常用的一種視廊控制方法。一般選擇城市開放空間,如城市公園、廣場、道路交叉口、道路、河流的重要節點等作為眺望點,在從眺望點看山體形成的視錐范圍內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一般認為視錐范圍內的山體前側建筑不得遮擋主要山體體量,山體后側建筑不得高于山體輪廓線。如為了保護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重要山體景觀,《香港城市設計指引》[15]提出建設一處廊道,保證200/0~ 30%的山景不被建筑物遮擋,并通過7處眺望點的視廊分析確定觀山視廊內建筑高度的范圍[16]。但是眺望控制法存在2個問題:一是控制范圍是由眺望山體的寬度確定的,因此對于單一眺望點,控制范圍是一個狹窄的楔形區域(圖la);二是該方法只能應用于眺望相對高度恒定的山體(圖lb),無法適用于連綿起伏較大的山體[17]。
為避免單一視廊分析控制的弊端,有些城市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方式進行建筑物高度控制。如福州市采用了分區控制與眺望控制結合法,保護山體周邊的區域既要滿足多種視線通廊的眺望控制要求,也要達到山體周邊的分區控制要求,該方法將多種控制要求疊加后取建筑高度的最低值作為滿足各種控制要求的高度值[18]。
隨著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發展,采用定量模擬和三維可視化技術進行景觀視覺分析成為研究熱點。通過建立城區山體景觀模擬模型,針對城市景觀特色以及不同層次景觀類型,分別進行視域、視覺頻率、視線走廊、主導景觀面、豎向高程、天際輪廓線、空間尺度等一系列視覺分析,模型模擬分析實現了將若干方案進行多視角、多維度、多情景的比較,使結果更加全面,控制更加精準。有學者利用三維可視化和GIS技術評估在酒店中觀賞尼亞加拉瀑布的可見性,并發現對高層酒店建筑進行高度控制可以獲得因景觀視線優化而帶來的潛在經濟利益[19]:ROD[20]利用GIS得出挪威特隆赫姆中心地區的一棟高層建筑和城市景觀之間的通視范圍。鈕心毅等[17]引入一個視覺影響模型,改進了原有的眺望控制法,它是以GIS為平臺、三維可視分析為支持技術,形成綜合視覺影響模型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并以舟山市沈家門舊城區為例進行驗證,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2.3合理利用山體資源,突出城市山水景觀風貌特色
山體景觀是彰顯城市地域性特色與文化內涵的名片。對山體資源進行合理可持續的開發利用,突出山體特有的文化景觀特色也是對山體景觀保護的有效途徑。
山體利用類型多種多樣,一般可以分為生態保護型、生態游憩型和綜合利用型3種[21]。1)生態保護型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手段重建山體生物生境群落,恢復被破壞的山體生態系統并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最小限度進行開發。該方法適用于生物資源保護要求較高的山體,如馬來西亞近打自然公園( Kinta Nature Park),原為露天舊鉛礦,利用自然恢復方法構建植被群落,恢復自然生態環境。2)生態游憩型是指將城市中心區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山體充分發揮其休閑游憩、生態科普、文化展示等功能,將山體全部或部分納入城市公園體系向市民開放,以解決城中綠色空間不足的問題。該方法適用于景觀資源較好、地質條件穩定、生物保護要求較低的山體,如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尊重山體特點,僅對礦坑石壁進行景觀化改造,將其打造為人們親近自然的郊野游憩地。3)綜合利用型是指對山體進行修復和景觀改造后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適當進行商業、公共設施等開發建設,如上海天馬世茂深坑酒店,在對石坑進行修復后,利用坑壁高差創造優美的瀑布和湖面景觀,并沿坑壁建造酒店,創造了景觀與經濟等多重價值。
此外,還應注意挖掘山體的人文景觀價值,突出山水城市的風貌特色,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如濟南市提出強化老城“山、城、湖”天際線特色保護,構造了“佛山倒影”[22]著名特色景觀。在貴陽市山體保護利用中,提出在城市中心區范圍內,根據現有山峰名稱、相關歷史文化、景觀生態重要性等命名108座重要的山峰,保護重要的文化載體,傳承山川文化[7]。
2.4加強多層級規劃編制.細化山體景觀保護措施
目前,對山體的保護是國內許多山水城市關注的重點,如武漢、重慶、廈門等已經單獨編制了山體保護專項規劃;三亞、濟南、武漢等城市頒布了山體保護辦法,利用法律手段對山體進行保護。將山體景觀保護專項規劃制定成法律文件,從管理制度上加強保護力度,明確各部門的責任與權利,落實各項保護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加大資金投入,保障規劃實施。
但是,山體景觀的保護還應貫穿于各個規劃階段才能逐步細化落實管控措施。在總體規劃階段,應與城市風貌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生物多樣性規劃、游憩規劃等相關配套規劃相銜接,明確其在城市整體景觀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山體景觀價值評價分級,確定保護分區、重要視點與視廊、天際線以及保護要點。在城市設計階段,明確城市三維形態格局、建筑物高度控制、重點地區建筑形態控制的引導要求。在詳細規劃階段,通過視線視域分析,確定山體周邊建筑形態、開敞空間布局、植物種植設計等進一步細化控制指標。
3結語
城市中心區的山體與城市人工要素共同構成了整個城市的空間結構和景觀風貌,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態源地和風景游憩地。保護山體景觀,要從整體性保護理念出發,通過系統編制山體保護專項規劃進行嚴格的管理控制和生態修復保護山體本體。同時,通過對重要區域進行建筑物高度控制,保證山體輪廓線不被建筑物遮擋,使城市中心區的居民可以欣賞到山體景觀和具有韻律感的城市天際線,使城市環境與自然山體相融合。基于城市中心區山體的特殊區位,可以對山體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突出山體獨特的景觀資源和風貌特色,發揮其在自然教育、休閑游憩、城市文化展示等方面的功能。
城市山體景觀保護也是所有公眾的共同責任,可以建立山體保護公眾參與機制,通過網絡媒體等形式加大對山體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對山體的情感依戀,提高社會對山體保護規劃的認知,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山體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1]。
參考文獻
[1]丁蘭,陳濤武漢市蔡甸區山體保護規劃及管控實施策略[J]規劃師,2017,33( 11):100-105.
[2]黃光宇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態學思考[J].城市規劃,2005(1):57-63.
[3]殷銘,周俊汝,薛杰,等總體城市設汁中山體景觀眺望體系構建研究:以武夷山市為例[J].風景同林.2017,(12):101-106.
[4]楊葳,王文奎,林大地,等.福州市山體保護規劃研究[J].規劃師.2008,(8):28-31
[5]杜群.三亞市山體保護地方立法的拓展和生態法治創新:三亞市山體保護條例述評[J].南海法學.2017(2):28-37.
[6]覃事妮.柳州市山體景觀保護研究[J]規劃師,2009,25(6):36-40.
[7]李政霖,何浪,楊孝增.基于多源數據挖掘的山體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以貴陽市為例[C]//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杭州: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8]王風.杭州蕭山城區山體綜合保護規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9]黃星輝.梅州畬江新城規劃中的山體保護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10]唐志軍,葉顯東,夏慧君淺析城市規劃中的山體保護與利用:以株洲市楓溪生態山體保護規劃為例[c]//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生態規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11]景阿馨,杜文武,張建林.自貢市中心城區自然山體保護與利用研究[J].南方農業,2014,8(4):13-18.
[12]許寧.山體綠線控制規劃研究[J].中國建材科技,2010,19(4):78-81
[13]首爾市政府.首爾市城市景觀規劃總體規劃[EB/OL].( 2017-04-07)[ 2019 - 07 - 30] .http://spp.seoul. go.kr/main/news/news_report.jsp? search_boardld= 1849&act= VIEW&boardld=1849&tr_code= snews.
[14]吳澤宇,周俊汝基于山體視線保護的城市高度控制策略研究:以韓國首爾市為例[c]//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東莞:[出版社不詳],2017·582-590.
[15] Hong Kong Planning Departmen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Hong Kong Planning Standards and Cuidelines[R].2006.
[16]賴曉雪城市山體保護規劃控制體系研究:以烏魯木齊市山體保護規劃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7(3):69-76.
[17]鈕心毅,宋小冬,陳晨保護山體背景景觀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實現技術[J].上海城市規劃,2014(5):92-97.
[18]鄭雪玉.城市山體景觀保護規劃研究[J].福建建筑,2011(3):9-10.
[19] YIN L,HASTINGS J.Capitalizing on Views:Assessing Visibilityhy Using 3D Visualization and CIS Technologies for Hotel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Niagara Falls,NewYork[J].Joumal of Ur-ban Technology,2007 ,14(3):59-82.
[20] ROD J K.Visibility and dominance analysis:Assessing a high-rise building project in trondheim[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B:Planning and Design,2008 ,36(4):698-710.
[21]王玉圳城市雙修指導下的三亞山體修復規劃探索[c]//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生態規劃).杭州: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22]尉群,陳楠,陶然,等.山體保護及周邊景觀規劃策略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城市開發,2016( 24):70-72.
收稿日期:2019-08-03
第一作者:劉頌(1968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技術方法,城鄉綠地系統規劃。E-mail: liusong5@ tongji. edu.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