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新
摘要: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當前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的改革都將使得整體的教育方式發生巨大的轉變。高考的改革與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一致,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擁有綜合素養,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成長,然而在具體的實施策略上,會有一些相互的不同,這造成了,我們在面對考試和面對教學過程當中,會有一些矛盾。本文中就自身關于高考改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理解來談一談,二者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高考改革;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
浙江省是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省份之一,自從國家實施新高考改革以來,省內的高中都以自上而下的方向引領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兩條路徑在開展全面的試點工作。這是自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動作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對中國學生高中三年學業水平的一次總結,是一種相對公正、公平、公開的人才選拔形式。對于教育部門來說,改革的目標在于改變以往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壓力,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的環境當中個性化的發展,而這個目標則需要從學生到教師和學校以及各個方面單位的配合。我們只有深入的了解了高考改革和新課程改革兩方面的關系才能夠更好的促進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
1 高考改革與新課程改革都具有選擇性的特點
1.1 高考改革選擇性的思路
在高考方面,改革的選擇性思路,主要體現在考試科目的選擇,考試次數的選擇,報考專業的選擇以及考試模式的選擇4個方面。在考試科目的選擇上,選考的方式更加優化,7選3的考試科目的設計使得學生最終擁有35種選擇,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文理分科的局面,做到了知識的相融。在數據統計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選考模式帶來的改變:接近70%的學生都選擇了文理交叉的學科考試。
其次是以往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制度,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在實行高考改革的過程當中,學生所有科目的考試每年都有兩次機會,并且考試的成績在兩年內都有效,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當前的學習進度和自己對真實的掌握水平,選擇進行考試的時間和次數。
在報考專業上,以往,由于文理分科的模式,文科生無法報考理科生的專業,理科生亦然,但如今新的選科考試模式,可以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根據數據統計來看,目前考生無論怎樣選擇自己的學科組合,都至少有68%的專業選擇余地,最高的可以達到91%。
招考模式的選擇上,目前我們的改革已經實現了統考統招,高職提前招,高職單考單招的綜合組合。對于不同專業方向的考生,他們可以直接為所面臨的考試做準備。而對于綜合嘗試的學生來說,各個考試的時間也可以科學安排,最終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內容。
1.2 新課程改革當中的選擇性
當前新課改的選擇性主要是體現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結合上。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突出要求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有個性的發展,最終實現人人成才的目標。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我們通過實行選課走班制度,學校自主設置課程制度,分類建設選修課程制度,擴大選課范圍,實施彈性學制的制度來保障學生選擇性的落實。
通過選課走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激發,可以通過自己的喜好,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通過給予學校自主設置課程的權利,整個浙江省都不再擁有統一的課表,這使得學校自主權大大提升也能夠更加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課程設計。通過分類建設選修課程,學校可以開展更加富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學校中的師資力量,進行特色的辦學。通過擴大選課范圍,學生可以在校內和跨校以及社會培訓機構當中選課,全面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通過彈性學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規劃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當學生的水平已經達到了,可以畢業的要求時,則可以申請提前畢業。
2 雙改當中面對的問題
雖然課改和高考改革都勢在必行,但是在探索過程當中,我們依然面對著如下幾個問題。
2.1 新課改的概念還未普及
在很多高中當中,新課改的要求和任務還沒有完全落實,新課改作為一種概念還沒有成為教師自覺的行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只是按照新課改的框架來開設課程,但是并沒有做到課改的要求,這極大的擠壓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沒有達到課改的實質。
2.2 沒有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
面對高考改革當中不分文理的現象,如今很多學生都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未來的專業。學生的專業選擇設計的內容很廣,比如未來自己的職業發展,未來的生活規劃等等。而這些內容,需要有專業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規劃,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加理性的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分析。而這種學生發展指導制度還沒有成熟的建立,這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從高考改革和新課改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者之間有著相互的協調和配合,如果在未來能夠順利的推行下去,那么對于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改變。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過程當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我們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抓好高考新政策的培訓、宣傳解讀工作。全力確保重點考試項目平穩有序。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才可以將雙改順利推行下去。
參考文獻:
[1] 敖佳.“求穩、求變、求新”:高考改革新方案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11).
[2] 上官海丹.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考試組織管理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4).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招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