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勛
根據《河南省“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如何轉變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的科技服務于農業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省委、省政府面前。要想更好地依靠科技服務于農業,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該積極鼓勵農民群眾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電商企業合作,振興鄉村特色經濟。農民要及時更新知識,跟上互聯網這個大趨勢,運用電商平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預計到2020年,全省要力求打造完善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體系,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力爭電商服務體系覆蓋全省80%以上的縣、市、鄉村。
一、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共涉及29個問題。5個基礎信息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從事什么工作等。24個需求信息包括農民信息的供給與需求(3個題:農業信息獲取渠道,最迫切想了解的信息,為什么要獲取農業信息),農民信息行為(5個題:對于信息服務質量的滿意度,什么原因影響或者阻礙了互聯網信息的使用等),農民網絡信息需求(3個題:是否認可網絡信息,什么類型的信息能滿足農民需要,互聯網作為載體收集農業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民網絡信息行為(13個題:網絡信息服務點是否有必要設置,是否有過電商銷售農產品經歷,互聯網相對于其他途徑,在獲取信息方面具有什么優點等)。
(二)訪談
訪談提綱共設計3個問題(什么樣的信息可以滿足農民的需求?哪些因素影響或者阻礙了農民獲取這些信息?政府在農村互聯網信息化中充當了什么角色?)。目標人群為駐馬店市農村的村干部、有代表性的農民。2017年8—10月,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次的調查目標,經過深入考察,駐馬店市的3個村莊成為本次調查的目的地,城鎮化村落與傳統農村都包含其中,符合樣本要求。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訪談5次,收回問卷336份,回收率84%。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者中,男、女受訪者比例分別為42%和58%。12%的受訪者年齡在26歲以下,56%的受訪者年齡在26~55歲,剩下的32%受訪者年齡大于56歲。從未上學的占9%,擁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所占比例為49%,初中、高中農民所占比例為37%,只有5%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生活。被調查者中,村鎮的經濟狀況都處于一般水平,約占74%,超過一般水平的占18%,處于一般水平以下的占8%。雖然從事傳統種植業的還占據絕對數量,但是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外出務工勞動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兩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5%、40%,剩余的15%被調查者基本從事服務業。
(二)農民網絡信息的供給與需求分析
1.農業信息的獲取渠道。農民收集信息的途徑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親戚朋友相互通知的為62%;二是收看收聽電視廣播的為56%;三是通過上網獲取信息的為38%;四是向農村技術人員學習請教的為35%;五是由市場推廣獲取的為26%。
2.最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根據調查,農民最迫切想了解的信息分別為:招工信息、農業市場信息和農業技術信息,占比分別為37%、36%和15%。
3.獲取農業信息的原因。從調查中可以看到,造成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收集農業信息的原因:一是接近92%的農民是為了更好地做強做大自己的生意;二是從眾心理,因為別人在獲取信息,導致自己也跟著去了解的占52%;三是農民長期以來養成的獲取信息的習慣占12%。
(三)農民信息行為分析
1.信息使用情況與評價。根據調查,94%的人沒有使用過當地通訊商推廣的農業信息,3%的人使用過“移動農信通”,1%的人選擇“聯通農業新時空”,2%選擇了其他。
2.信息搜索渠道。48%的受訪者收到過當地政府、通訊商群發的農業相關信息的短消息,52%的人稱沒有收到,大體持平。農民樂意選擇什么樣的信息搜索渠道呢?根據訪談了解得知,“有用信息較多”的搜索渠道最受廣大農民的青睞,約占51%;緊隨其后的是“信息獲取費用較低”搜索渠道,占比為27%;如果“方便獲取”,也同樣不乏使用者,占比為21%。
3.有效利用信息的阻礙因素。根據調查,多種原因造成了受訪者不能充分利用信息。一是農民對于信息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不足,占比為36%;二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對于信息理解的能力有限,占比為25%;三是信息量過大,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占比為10%。
(四)農民網絡信息需求分析
1.互聯網信息的有用性與期望獲取的信息類型。對于“互聯網是否有用”這一問題,高達68%的受訪者持肯定態度,剩下的受訪者表示沒用。在最想通過互聯網了解哪類信息的調查中,排在前兩名的分別是就業信息和產品價格信息,占比分別為52%、28%。衛生教育信息、新聞娛樂信息等,占比均不到10%。
2.互聯網獲得的農業信息來源。據調查,由于農民對于專業類農業網站知之甚少,導致只有17%的人從這一渠道獲取信息。從普通網站經過搜索收集信息的占56%,10%的農民只會進行無目的的隨機搜索,效果不佳,通過論壇等其他渠道進行詢問的占5%,12%的農民表示沒有信息來源。
(五)農民網絡信息行為分析
1.村鎮網絡信息服務點的效果評價。村里設立網絡信息服務點能否對農民在獲取信息方面有所幫助呢?42%的受訪者持肯定態度,認為對自己在獲取信息方面的幫助很大;38%的受訪者雖然持肯定態度,卻不了解其具體的功能作用;6%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不置可否。15%的受訪者持否定態度,不僅沒有任何用處,還造成了浪費。
2.通過網絡交易農產品的態度和經歷。71%的受訪者表示考慮過通過網絡獲取農產品信息,29%表示沒有考慮過;9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通過網絡賣過農產品,6%的受訪者表示賣過。
3.信息獲取方式的偏好度。以網絡作為載體和途徑用來收集信息的占31%,以電視作為載體進行信息收集的占35%,通過現場或其他沒有收聽講座的占20%,閱讀圖書獲取信息的占5%,以上方式都有涉及的占9%。
4.互聯網獲取信息的優勢。相對于其他各種各樣的獲取信息渠道,依靠互聯網獲取農業信息主要有4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獲取速度快(占72%);二是信息覆蓋面廣(占70%);三是獲取比較容易(占78%);四是知識有深度(占55%)。
5.上網獲取信息的阻礙因素。不會打字成為上網獲取信息的最大阻礙因素,占61%;農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電腦技能培訓,缺乏電腦實操經驗的占48%;農民對于專業的農業網站不熟,非專業網站提供的農業信息資源有限的占45%;由于寬帶費用以及一些知識信息需要付費等因素的占20%。
6.是否認可網絡信息、政府組織農民的信息培訓情況。調查顯示,持完全肯定態度的占12%,持相對肯定態度的占31%,持懷疑態度的占49%,持否定態度的占8%。71%的人沒有參加過地方政府組織的農民互聯網培訓,17%的表示當地沒有組織過,12%的表示參加過。
7.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互聯網農業信息的利用度。認為互聯網有助于自己每天獲取外界知識,拓寬自己獲取信息途徑的占41%,互聯網對自己的生產生活沒有影響或者幫助的占30%,有助于幫助農民解決某些生產生活問題的占10%,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生產生活技能的占8%。
(六)訪談結果分析
本次訪談選取了5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訪者進行座談,有種地為生的傳統農民,也有農業生產與外出打工并存的現代農民工,有鄉鎮干部代表,也有農村五保戶老人,其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各層次農民的態度。
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當地農民對信息需求的種類仍然偏向于招工信息、農資市場銷售路徑、農業新手段信息,這是跟農民收入最密切的幾個方面。阻礙信息獲得的因素多種多樣,個人操作技能缺失比較突出,而且年紀越大此種現象越普遍,更難解決。反映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不健全的,也在訪談中被農民提到,沒有起到很好的傳播普及作用。地方政府作為互聯網新政策、新趨勢強有力的推行和實踐者,其在農村互聯網建設中起到什么樣的角色和作用?被調查者對于政府深入農村,在互聯網信息的宣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努力表示贊揚,但是農村特殊的情況,比如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等因素的阻礙,被調查的政府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亟待解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什么類型的信息才是河南農民想要的、最關注的?主要是就業信息、農業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等。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以上信息不可分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的生活質量。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或者途徑得到這些信息?利用傳統媒介,比如收看電視新聞,收聽廣播等,還可以和親朋好友互通有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也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針對如何高效的利用好這些信息,更好地造福農民生產生活這一問題上,主要存在兩方面的阻礙:一是不善于主動獲取信息;二是不能充分理解信息。
(二)政策建議
農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我們地方政府就要盡全力提供那樣的信息,為“三農”保駕護航。農民最關注的是就業、農業市場等信息,政府應該統領全局,提高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目前來看,農民主要以傳統媒介來獲取信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政府要拓寬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路徑,打造高覆蓋率的信息通信設施建設。針對阻礙河南農民信息使用因素中的個人原因,提高河南農民信息素質,從觀念和能力兩方面實現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