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奕威 姜玉忠 任春玲
油菜是我國七大農作物之一,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油料作物,生產面積占河南省油料作物總面積的10%左右,以信陽市、南陽市、駐馬店市為主的長江流域油菜生產區面積占全省油菜面積的70%以上。河南省經過多年推廣雙低油菜品種,全省雙低油菜占比在80%以上,主要示范推廣品種為雜98033(豐油10號)、信優2405、信優2709、雜雙5號、雜雙6號、雜雙7號、雙油8號、雙油092、雙油雜1號、穗源988等,全省平均產量基本穩定在160 kg/667m2左右。據2018年河南省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夏收油菜面積為14.53萬hm2,總產量40萬t,比2005年最高面積40.77萬hm2下降了近65%,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一、面臨的機遇與形勢
(一)面臨的機遇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明確了支持和鞏固油菜生產的工作要求,為發展油菜生產提供了政策保障。
首先,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行業持續走熱,2018年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6萬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00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440億元,“以花為媒”的油菜花農事景觀吸引了大批游客到鄉村觀光體驗,成為農村新業態的亮點,為發展油菜多功能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其次,按照農業農村部“兩區”劃定工作部署,河南省在信陽市、南陽市的20萬hm2油菜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于2018年底前提前完成,為下一步穩定河南省油菜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時,2018年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規模達410.87萬hm2,大大提升了油菜生產的基礎條件,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油菜單產潛力。最后,隨著我國對大豆需求存在一定的缺口,菜籽油作為健康的大宗食用油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菜籽餅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氨基酸,粗蛋白含量,經過硫苷處理后菜籽餅可占飼料用量的10%左右。另外,菜籽餅與大豆餅相比有一定的成本優勢,菜籽餅價格僅是大豆餅的一半。因此,發展油菜生產一定程度上可補充大豆的油用和飼用缺口,對保證食用油供給和居民肉奶消費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面臨的形勢
1.生產種植成本上升。2018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連續上漲,其中化學肥料價格上漲6%以上,農用機油價格上漲15%以上,加上用工成本持續上升,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油菜種植效益明顯下降。
2.市場價格波動。自2015年國家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后,油菜籽價格受市場影響較大,2018年油菜籽價格在4.8~5.7元/kg,波動幅度達19%,農戶種植積極性、收購流通、加工生產等環節均受到一定影響。
3.進口沖擊。由于國內生產不足,油菜籽進口量呈現增加趨勢,2017—2018年度我國菜籽進口量在430萬t左右,2018—2019年度國內菜籽進口量有望繼續增加,預計達到460萬t,對國外油菜籽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大。
二、取得的成效
(一)油菜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
2000年,信陽市就被農業農村部列入長江流域油菜優勢區域規劃帶,又輻射帶動了相鄰的南陽市、駐馬店市的油菜生產,河南省油菜生產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上有了長足發展。2000—2015年,河南省油菜生產從面積到產量基本上呈現出穩中有增的態勢。自2016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河南省油菜面積不斷萎縮。2018年,河南省確定了20萬hm2油菜重要農產品保護區。近年來,河南省積極發展城市周邊農旅、休閑油菜觀光帶,河南省中北部和沿黃河灘區油菜面積顯著增加,而且單產比全省平均水平增長15%以上。全省油菜整體生產布局呈現出有保有增的局面。
(二)綠色高質高效模式迅速推廣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在光山縣、固始縣、淅川縣等縣開展利用油菜探索生物隔離小麥條銹病新途徑,重點開展“雙低”油菜規模化種植,推廣機械化條播、機械化收獲技術、配方施肥和增施硼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措施。積極拓展產業新功能,鼓勵依托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的實施推廣,開展以“油菜花”為主題的農事景觀旅游、節慶活動等,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三)高效生產模式成效顯著
各地根據本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在河南省科研和農技部門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開展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推廣。主要是水澆地推廣,即“油菜多功能利用+花生”“油菜多功能利用+玉米(或飼料玉米)”等高效模式;丘陵旱地推廣,即“油菜多功能利用+春谷”“飼料油菜+春谷+觀光”等高效模式;畜牧區域推廣,即“飼用玉米+飼用油菜+飼用玉米”一年三熟高效生產模式。高效生產模式的推廣應用,有效利用了各地生產優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油菜多功能利用得到重視
菜籽油是健康的食用油,油菜菜薹是優質的蔬菜,油菜具有典型的“一菜多用”性。近年來,河南省農業部門在發展油菜油蔬兩用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示范,同時,大力宣傳推廣油菜油用、菜用、蜜源、觀花、飼用、肥用等多重功能利用,利用油菜多用性調整種養業模式和結構,促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五)油菜花農業休閑旅方興未艾
近年來,河南省各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油菜花主題融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揮其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方面的作用,景觀性油菜種植面積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河南省油菜主產區之外的豫西、豫北地區油菜生產發展迅速,播種面積逐年增加。例如,輝縣市、濮陽市華龍區、新密市、新鄭市具茨山風景區、鄭州市黃河風景區、長垣縣、三門峽陜州區等地的景觀油菜基地種植面積合計達到2萬hm2;濮陽市華龍區、輝縣市、原陽縣、新密市、澠池縣、襄城縣、方城縣、光山縣、新縣等地還舉辦了油菜花節,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繁榮了鄉村經濟。
三、面臨的問題
(一)現代化生產程度低
1.政策資金扶持較少。油菜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缺乏項目支持,雙低油菜品種覆蓋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標準化栽培技術應用率較低。
2.全程機械化機械普及率較低。農機農藝融合度不夠,適合機收的品種少,后期收獲難度大,造成用工成本高。
3.土地流轉成本高。南部種植大戶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油菜意愿不強,相當一部分油菜種植戶還是以榨油自用為主,與市場銜接程度較低。
(二)綜合利用水平低
河南省油菜規模化生產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產業化程度較低。全省油脂加工行業整體呈散、零、亂的無序競爭格局,生產缺乏龍頭企業拉動,市場競爭力不強,僅有泌陽縣的“悅生合”、固始縣的“申源”為數不多的油菜籽食用油品牌,而且其原料本地采購量有限,難以形成較強的生產拉動效應。特別是油菜餅粕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基本上都用作了肥料,蛋白資源浪費嚴重,優質油菜籽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增值效益不顯著。
(三)進口油料沖擊
隨著近年來油菜籽進口量的不斷增加,國內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雙雙下降,加上中美貿易問題的影響,使得大豆和豆粕的進口受到影響,國內對植物食用油和飼料餅粕的需求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菜籽、菜籽粕和其他油籽、餅粕的進口量來填補大豆的缺口。未來的走勢不確定性,也給國內油菜的生產帶來諸多影響。
四、建議
(一)強化政策扶持
完善油菜籽生產補貼政策和保護性措施,激發種植油菜的積極性,利用好油菜適宜產區的冬閑田。推廣“糧油兼豐”模式,在小麥產區推廣“小麥-油菜”輪作模式,在水稻產區推廣“油菜-水稻”一年兩熟制模式,利用好高標準農田的基礎優勢,挖掘提升油菜單產。鼓勵開展土地季節性承包,應用機播技術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支持發展油菜觀光旅游經濟。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優質優價”政策,推進“雙低”油菜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升優質農產品效益。鼓勵各地政府部門出臺政策,發展油菜多功能利用,打造具有地方特點的油菜生產亮點。
(二)加速新成果應用
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廣高油、高油酸油菜新品種,加快適合機收的新品種選育,減少收獲損失和難度,提升油菜的單產水平。優化油菜種植布局,以劃定的“兩區”為重點,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油菜生產基礎水平。引導規模化、訂單化的基地發展油菜生產,通過訂單生產穩定農民收益。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力度,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帶動能力強的主體集聚,緩解成本上升、資金短缺等問題。
(三)推進機械化生產
加大油菜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增加農機補貼目錄,農機農藝部門應聯合推介適合不同種植模式和不同地形的農機型號。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開展農機農藝瓶頸技術攻關,推廣全程機械化生產,制定與機械化生產相配套的標準化、輕簡化的栽培技術標準。加大對成熟實用的農機引進力度,支持油菜種植大戶和農機、農技合作社開展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和代耕、代種、代收等社會化服務。
(四)提升產業化水平
1.對發展較好的油脂加工企業給予扶持,鼓勵開展油菜籽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培創名牌產品。
2.推進優質“雙低”油菜基地建設,建立國產非轉基因“雙低”油菜生產基地,加大國產非轉基因菜籽油宣傳力度,提升高附加值終端產品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作用。
3.拓寬利用途徑。菜籽油除了作為食用油,菜粕也是良好的精飼料。另外,菜籽油在機械、化工、醫藥等領域也有廣泛用途,要發展精深加工,延伸油菜主副產品的產業鏈,提升產業的科技水平。
(五)應對進口影響
加強油菜籽進口管理,利用好我國油菜籽進口量大這一籌碼優勢,增加我國在外交、談判中的主動性和應對空間,增加多元化進口渠道,保障國內油菜籽原料供應能力。目前,終端市場上非轉基因菜籽油價格是轉基因菜籽油的1.5倍,要嚴格國內油菜籽非轉基因生產監管,實現原料來源可追溯和獨立封閉管理,在民眾中樹立國產油菜籽產品不含轉基因的共識,將國產油菜籽產品打造成類似日本農產品的“國產最優”的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