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純 田繼鋒 宋國華 薛科宇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人民群眾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只有不斷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檢體系,才能充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多元需求,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空間。因此,加強新時期農產品質檢體系完善對策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檢測能力不足
就現狀來講,我國許多地方政府不重視農產品質檢,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方面存在嚴重滯后,現有檢測能力根本無法滿足現實發展的需求。另外,許多基層政府還沒有成立專門的農產品質檢站,甚至個別地區根本沒有開展相應的質檢工作,造成整個農產品生產監管的缺位。
(二)質檢機構運用體系不暢
由于政府管理者的思想認知偏差,對質檢機構運行建設支持不夠,尤其是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無法有效適應地方質檢工作的現實需求。就許昌市來講,許多基層地區質檢機構運行條件不足,質檢人員薪酬水平低下,嚴重挫傷了質檢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制約了農產品質檢體系的有效構建。
(三)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在農產品質檢的數字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化通訊技術的優勢,沒有構建行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隱患排查能力、風險應對能力都不強,一旦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很容易造成整個地區農產品市場的“崩塌”。
二、完善對策
針對新時期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政府相關主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檢能力,為農產品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質檢能力
目前,專業人才匱乏,已經成為農產品質檢工作最為核心的制約因素,也是新時期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主要加強的環節。地方政府要加強質檢機構人員配置,尤其是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4~5人,確保整個檢測機構的常態化工作人員在8人以上,這是實現基層質檢高效性的重要前提。當然,由于當前編制偏緊,地方政府最好采用逐年增加編制的方式來逐步完善。
此外,地方政府要明確新時期農產品質檢工作的新要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對現有質檢人員的業務培訓,全面提高質檢人員的業務能力,盡快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專業能力強的質檢隊伍,確保所有檢測機構都能保持高效、規范的運行狀態,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地方政府管理者要及時轉變理念,提高對農產品質檢的重視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檢基礎設施、配套設備、試劑生產、宣傳資料等方面的投入,并將各項工作納入政府日常工作體系之內。尤其是要將農產品質檢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以確保不同階段質檢工作的實際需要,為農產品質檢工作的創新轉型提供全面的財政支持,以免除農產品質檢機構的后顧之憂。就許昌市政府來講,應重點向農產品質量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檢測技術創新方面傾斜,以確保農產品質檢的高效生成。具體來講,許昌市政府應為各級農產品質監站添設氣相色譜儀、質譜儀等設備,擴大檢測技術應用范圍,豐富農產品檢測項目,以充分滿足農產品檢測工作的多元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基層農產品質檢的技術推廣工作,確保鄉鎮質檢站都具備快速檢測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優質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而且能夠從根本上防范農產品質量風險。
(三)完善保障機制,提高應急能力
要想實現農產品質檢的高效性,就必須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尤其是風險預警機制和信息發布機制,以全面提高風險應急能力。
1.政府監測部門要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隱患,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企業的抽樣檢測,全面把握地方農產品質量風險分布。而相關職能單位則要通過完善的會商制度,結合監測信息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及時發出預警,對農產品生產銷售采取針對性措施,將安全質量風險控制在最低范圍。同時,要對超標樣品進行溯源追責、全程監管和執法檢查。
2.地方政府要構建完善的信息收集與發布平臺,通過例行監測、抽樣監測、群眾舉報等途徑,全面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信息,并對監測信息進行實時統計、分析和發布,切實維護公眾的監督權和知情權。
總而言之,地方政府不僅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質檢能力,而且要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同時要完善保障機制,提高應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檢體系,才能確保地方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