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紫妍

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嶺南園林、粵劇、客家圍龍屋……皆是嶺南特色。而楊羽儀的《水鄉茶居》讓人品鑒了嶺南茶文化。
七八張四方桌的小院落,抑或是四椅一茶幾的畫舫都可構成一茶居。微風拂過水面,揚起一陣漣漪,人們在舫中,端著茶杯,熱氣繞著茶杯騰空而上,茶香沁人心脾,吃著幾口可口的糕點,與身邊的友人談心,這樣的生活不正是處于“快生活”中的人們所奢望的嗎?
從茶居的建筑,再到茶居的名字,再到茶室的物件,最后到“嘆”茶及“嘆”茶的人們,時代的發展在悄悄地改變著文化。茶居的名字由簡單的“昌源茶室”“發記茶居”變為文雅的“望江樓”“臨江茶室”;茶室的“一盅兩件”由簡單的一只鐵嘴茶壺一個瓦茶盅變為瓷壺,由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變為“透明鮮蝦餃”“蛋黃魚餅”;所飲之茶由粗枝大葉變為洞庭君山、云南普洱等名茶……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生活得越來越精致,但可以“嘆”茶以及與身邊人談心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嘆”茶品的不僅是茶而更多的是生活。早晨,在小河邊半椅欄桿“嘆”茶,看著小河揭去霧紗,露出美麗的面容,聞著河邊果樹飄來的陣陣果香,望著湛藍天空中飛翔的鳥兒,誰不會被這愜意的時光舒緩身心?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在馬不停蹄奔波的生活中,停下來,泡一杯熱茶,品品茶,看看書,聊聊天,成了一種精神慰藉。
“一座水鄉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繪”,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村里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只需一杯茶就可以聊上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