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空中力量在歷次戰爭中大放異彩,各國都意識到了制空權的重要性,而獲得制空權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除了研制、裝備足夠數量的先進戰機并在空戰中取勝之外,在戰爭爆發初期破壞敵方的機場則是一個更好的辦法。參考珍珠港事件,當時日本發起的突襲讓大量美軍戰機來不及起飛就被擊毀于地面,少部分戰機即便起飛了,也不是優勢日軍戰機的對手,更何況,在機場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這些美軍戰機即便僥幸存活,也難以平安降落。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各國除了興建新機場、加固機堡之外,還把目光投向了高速公路,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正是機場跑道的最佳替代者。于是乎,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在建造高速公路時,都會有意挑選一些較為開闊、平坦的路段用作軍用飛機的戰備跑道。
在中美俄這三個國家中,又以我國高速公路質量最高。作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同樣擁有大量高速公路,但這些高速公路主要修建于數十年前,在之后的幾十年間,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均沒有投入大量資金維護這些高速公路,時至今日,美國境內的高速公路已經不是很適合用于軍用飛機的起降。至于俄羅斯,高速公路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東歐部分,亞洲部分的路網則十分稀疏,且多數公路一到夏季就會因凍土融化而變得十分泥濘,連車輛都難以通行,就更不用說起降戰機了。
以我國鄭民高速的戰備跑道為例,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高速公路到跑道的轉變,被用作戰備跑道的高速路段的隔離墩裝有輪子,工作人員能在1個小時內移走數百個隔離墩。為了不影響飛機起降,路旁還不能有高大的樹木與建筑,此外,為了滿足飛機的停靠,還需要在建造高速公路時預留面積較大的回轉坪和服務區,服務區具備檢修、加油等功能。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許多高速的戰備跑道兩側還設計有移動指揮塔臺與導航雷達平臺,以盡可能地接近軍用機場的條件。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