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骨關節炎,75歲以上人群中80%患有此病。其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多見于中老年人,好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
其他關節炎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與感染、自身免疫、生化等諸多因素有關。
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是關節炎最常見的癥狀。以骨關節炎為例,疼痛主要表現為膝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減輕,然而負重和膝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腫脹與疼痛程度不一定相關。有些膝關節病晚期病人還可能出現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
骨關節炎患者在生活中應堅持“五不”原則:
1.體重不要過重 因為過重的體重對關節是額外的壓力與負擔,特別是負重關節。當走路或跑步時,整個膝蓋要承受相當于3至6倍體重的力量,關節的破壞和疼痛就會加劇。
2.別總不活動 病情變差時,許多骨性關節炎患者變得越來越不愿意活動,久而久之肌肉萎縮,整體的力量、平衡能力和協調性受到影響。隨著關節的僵硬和不穩定性的增加,摔倒的風險也會加大。
3.關節不要受傷 關節損傷會引起進一步的軟骨損傷,進而導致疼痛加重、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所以應該避免那些有可能損傷關節的重復動作或者強度太大的動作。
4.不要忽視疼痛 關節炎病人可能每天都會和疼痛打交道。如果疼痛加劇,需要增加藥物或者使用一些輔助器械來減輕它。休息或應用熱療或冷療也有幫助。
5.不要躲著醫生 許多病人對于骨關節炎似乎有一種誤解,認為沒有什么好辦法來控制癥狀。其實如今有許多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案,這需要患者長期的關注、治療,而專業醫生的幫助與引導是極為重要的。所以,請與醫生積極配合,共同戰勝疾病。
(摘自《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