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劉女士一度認為,孩子就是成人的縮小版,他們有著類似成人的小小身體,模仿著成人的行為和語氣。直到女兒意外摔傷骨折,類似成人的治療方式,讓孩子承受了二次手術的痛苦,劉女士這才知道——原來小兒骨科并不一樣。
兩個月前,她的女兒然然在玩耍時摔了一跤,胳膊肘附近腫痛難忍。到附近一家醫院進行檢查,醫生診斷其為尺骨骨折,并很快做了手術。
手術很順利,可術后一個多月時,劉女士發現然然肘窩處鼓起一個疙瘩,且越長越大。劉女士帶著然然來到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小兒骨科,科主任黎立接診檢查后確診,然然應該是尺骨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這種骨折叫做“孟氏骨折”。由于病情一開始被漏診,已經發展為陳舊性骨折,只能再行手術治療。
類似因漏診、延誤治療而就診的病例,在小兒骨科并不罕見。
黎立介紹,然然摔傷后導致的孟氏骨折,200多年前意大利醫生Monteggia首次描述報道,典型表現為尺骨骨折的同時,合并有肱橈關節的脫位,其漏診率高達20%左右。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周圍骨骺豐富。
黎立解釋說,骨骺位于長骨兩端,在出生時為完全軟骨結構,發生骨化后成為骨骺。骨骺、骺板是小兒骨骼區別于成人的特有結構,如同小樹枝的增粗增長,骨骺的使命就在于負責小兒骨骼的發育成熟,是小兒體格發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生長至18歲左右,骨骺、骺板發生閉合骨化,骨骺的發育才算基本完成。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骨骺損傷如果不能及時、準確、輕柔地給予復位,出現發育性畸形的幾率會大大增加。”黎立說,如果骨骺發生損傷或疾病(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可直接導致骨的形態異常,表現為骨的短縮、細小、缺乏正常的解剖結構,使患兒遺留終身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礙。
(摘自《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