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3位推動鋰電池發展的科學家共同摘得,他們分別是美籍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英籍科學家斯坦利·威廷漢和日籍科學家吉野彰。其中,古迪納夫教授以97歲高齡成為迄今為止最年長的諾獎得主。他的英文名為“Goodenough”,直譯過來就是——“足夠好”。在通過鋰電池幫人們實現了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的便攜性,以及正在開啟的電動汽車的時代之后,他還認為“不夠好”,想通過電池的進一步研究,來徹底改變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97歲的“足夠好”爺爺如今依然精力充沛,差不多每天都去實驗室。“這就是我去世之前要做的事情——留下一個更清潔、更美好的世界。”
并不夠好的前半生
在成為“鋰電池之父”之前,“足夠好”先生的人生其實并不夠好。
1922年,古迪納夫出生在美國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大學歷史老師。他還有一個年長3歲的哥哥。按理來說,他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然而,他父母的關系極其不好。他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條叫Mack的狗。“高考”前夕,父母離婚。18歲的古迪納夫咬牙考進了耶魯,但因為和家里的關系并不好,臨出發前,他爸只給了他35美元,而當時耶魯一年的學費是900美元。之后,古迪納夫靠給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家教,再也沒向家里要過一分錢。
1944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后正好趕上二戰,他加入了美國空軍,不過他沒當成飛行員,而是被派到太平洋的一個海島上收集氣象數據。4年后,古迪納夫退伍,帶著科研夢想進入芝加哥大學進修物理。當時,教授有點瞧不上這個吹了4年海風的大齡青年,嘲笑道:“你年紀太大,很難在這一行取得成功了。”
年輕氣盛的古迪納夫沒理那位教授的質疑。在芝加哥的那幾年,他專注于研究固體物理,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52年博士畢業后,古迪納夫被推薦到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主攻固體磁性的相關研究。在這里,他對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這個技術就是后來的電腦內存!
1976年,牛津大學化學系恰好出現了一個空缺。憑借在林肯實驗室的出色工作,古迪納夫得到了這個職位,成了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這一年,他已經54歲。
古迪納夫也不會想到,牛津大學將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這里,他的研究領域轉到了電池。
鋰電池之父
1997年,古迪納夫通過刻苦的研究,又拿出了一項震驚世界的鋰電池材料——磷酸鐵鋰。這種材料雖然存電量不及鈷酸鋰,但價格遠低于鈷酸鋰。這種電池材料的問世,讓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從而具備了大規模普及的基礎。
? 此時的他已經被稱為“鋰電池之父”,但他還是沒有停止前進。兩三年前,他又用全固態電池解決了“枝晶”問題,讓電子產品的安全性又得到了極大提升。此時的他已經年過90歲,這種永不停歇的精神才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鑰匙。
? 從30歲入行起,“足夠好”爺爺就不緊不慢地“折騰”著他的電池大業:58歲搞出“鈷酸鋰”、75歲搞出“磷酸鐵鋰”、94歲搞出“全固態電池”。他從沒想過生命有盡頭、探索有止境。直到97歲獲得諾貝爾獎,可能都不在他的計劃內,但他就是一直這樣慢悠悠地前行。
直到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終于花落古迪納夫手中,人們倍感慶幸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命運果真不會虧待那些默默努力的人。
(摘自《人生與伴侶·共同關注》 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