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
2014年春夏之交,我受協和邀請,去協和醫大近百年歷史的小禮堂,給師弟師妹講協和傳統。我使勁想,協和8年教育,我學到了什么。我覺得我在協和學到了10件事。
? 1.系統學習關于天、地、人的知識。在北大上醫學預科,學了6門化學,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學生學得一樣多。在協和醫院學臨床,內、外、婦、兒、神,都過了一遍。現在回想起來,學這些東西有什么用???首先,在大尺度上了解了人類,了解了我們人類并不孤單,其實我們跟魚、植物甚至草履蟲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其次,因為我們學過,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存在,我們不容易狹隘,不狹隘往往意味著不傻。
?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真務實態度。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我們對很多疾病并不徹底知道其成因,并不確定什么治療方法有效。面對這么多未知,我們還是要給病人相對篤定的建議。我們要給病人列出幾個可選方案,要跟病人講清楚不同方案的優劣,要給出我們推薦的優選方案。不作假,不能說假話,不能做假數據。最后,要有天然的謙虛。因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太多了,所以你要永遠保持謙和。
? 3.以苦為樂的精神。學醫很苦。20世紀90年代,協和門診夏天沒空調,教授們仍穿著西裝、襯衫,戴著領帶,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不吃飯,幾乎不上廁所、不喝水,汗從脖子上流下來,流進襯衫。當時的協和不熄燈,教室在7、8樓,住宿在6樓,食堂在地下室,晚飯4點半開。我從傍晚5點多開始看書,一直到深夜。從那時候起到現在,我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
? 4.快速學習一切陌生學科的能力。剛開始學神經解剖的時候,協和內科主任以過來人身份來給我們鼓勁。我問:“顱底10個大孔,您還記得哪個是哪個嗎?哪個都有哪根神經、哪根血管穿過嗎?”他當時的回答是:“我雖然忘記了一切,但我學習過,我清楚地知道怎么學習。”
? 5.熱愛實操。實操就是落實到底,把事辦了。什么是臨床?協和老教授講,臨床就是要臨、床,就是醫生要走到病人床邊去,視、觸、扣、聽。書本永遠只是起點而已,難免蒼白無力;一手資料永遠、遠遠大于二手資料。
? 6.追求第一。協和至今的近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醫學史。如果問協和門口的病人:你為什么非要來協和?病人常常會說:來協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間,協和是最后一關和唯一一關,所以這一關必須是最好的、最牢固的。這是榮耀,也是責任和壓力。
? 7.項目管理。所謂項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人力、物力下,把事情做成。協和8年,盡管功課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說,我還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學生會副主席和協和的學生會主席。
? 8.與人相處、與人分利。當時協和,一間宿舍,10平方米,放3張上下鋪的床,住6個人。當時協和,一屆一個班,一個班30人,一個班只有一個班花。這種環境,教給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人相處、與人分利。
? 9.抓緊時間戀愛。大學期間,二十多歲,你會覺得時間永遠靜止,人永遠不老。但是,這是幻覺。這段時間過得再慢,也會過去。上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女生是很美好的。奉勸各位男生,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10.人都是要死的。協和8年,集中見了生老病死,深刻地意識到:人終有一死。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一個人能支配的有效時間非常有限,要非常珍惜;所以,每一餐、每一天,都不要輕易給無聊的人或事;所以,不要買自己用不上的房子,不必掙自己花不了的錢。
(摘自《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