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后僅幾十個小時,蘇聯和中國先后宣布與對方建交。這其中,一位名叫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季赫文斯基的蘇聯外交官不僅在10月1日當天登上天安門城樓,觀摩開國大典,還有幸成為中蘇兩國建交的幕后“傳言人”和“見證者”,并在此后幾十年時間內為中蘇、中俄友好關系做出許多貢獻。不久前,季赫文斯基生前回憶錄《重返天安門》問世,回顧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細枝末節。
周恩來向他發出急信
開國大典進行時,貴賓云集的天安門城樓上,外國人只占極少數,真正的外國官方代表僅有一位,那就是季赫文斯基。微妙的是,他名義上還是蘇聯派駐中華民國政府的北平總領事而已,因為當時中蘇雙方并未正式建交。就在慶典結束后數小時,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派助手來到蘇聯總領館,給季赫文斯基送來一封急信,內容是要求蘇聯承認新中國并與其建交。
在回憶錄里,季赫文斯基詳述了這一重大歷史細節:“我迅速將其譯成俄文,然后與譯電員一起將電報發給莫斯科。第二天早晨,值班的管理主任來告訴我:“‘我剛才收聽莫斯科的廣播,清清楚楚聽到您的名字!’原來,因為時差的原因,我拍發的電報恰好送到斯大林的辦公桌上,他當即下令在中央媒體上進行公布。就這樣,蘇聯于10月2日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
蘇聯駐華外交使團的“全新的命運”
很快,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正式與蘇聯建交。當時,就駐華大使人選問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蘇聯政府決定選擇在中國呆了6年多并一直和國民黨打交道的外交官羅申。
羅申先后擔任蘇聯駐國民政府大使館的武官助理、蘇聯駐華特命全權大使。1949年1月,國民黨預感南京不保,極力動員各國駐華使館隨同政府一起搬遷廣州,羅申奉命率館員隨國民黨南遷,后來才只身回到莫斯科。
身為當事人,季赫文斯基也沒想到斯大林會提名羅申“回爐”,帶著滿腦子的疑惑,他立即拜見周恩來,就新駐華大使人選征詢中方的意見。幾十年后,季赫文斯基清晰地記得:“周恩來讓我在他的辦公室里稍等一會,他本人去了不遠處的毛澤東辦公室。過了15分鐘,他回來告訴我說,中國政府同意蘇聯提出的大使人選?!?/p>
就這樣,羅申從蘇聯駐國民黨政府的最后一任大使變成駐新中國的首任大使。季赫文斯基馬上向國內匯報。10月4日羅申從莫斯科啟程,于10日下午4時18分抵達北京前門車站。此時,周恩來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等候多時。按照國際慣例,大使到達一般由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出面迎接即可。羅申由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隆重接待的外國大使。
新的中蘇關系也給蘇聯駐華外交使團帶來“全新的命運”。10月20日,被滯留在廣州的原蘇聯駐國統區外交人員終于來到北京,加入羅申領導的蘇聯大使館。
在新中國成立頭兩個月里,蘇聯就派出援華專家300多名,幾個月后就增至數千名,季赫文斯基在回憶錄中強調:新的蘇中關系完美地拉開帷幕,那是一種真誠的、令人振奮的、世代皆兄弟的友誼。
真誠的友華派
? 在中國現代外交史上,季赫文斯基的地位不容小覷。1939年,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孫科來莫斯科訪問,見到了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米高揚等蘇聯高級領導人,全部會談的翻譯正是季赫文斯基。衛國戰爭爆發后,季赫文斯基承擔了繁重的外事任務,于1943年經新疆來到重慶,當上蘇聯駐國民政府大使館二秘。
1946~1949年,季赫文斯基任蘇聯在華北的外交代表,負責蘇聯駐北平總領事館事務。1949~1950年,季赫文斯基擔任蘇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參贊;1968~1974年,他曾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委會蘇聯委員。
季赫文斯基不僅知華,而且是真誠的友華派。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出訪莫斯科,還參加斯大林七十歲生日慶祝,季赫文斯基親自陪同毛主席抵達中蘇邊境。
在92歲高齡時,季赫文斯基向俄羅斯《消息報》感慨道:“我覺得中國領導人做得非常明智,他們堅持基本制度,但同時調動了個人積極性。中國人一邊總結經驗,一邊前進。我認為,這個體制非常靈活。”
? 中國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朋友。1999年10月1日,季赫文斯基再次受邀來華參加國慶大典。2018年2月24日,季赫文斯基在莫斯科辭世,享年百歲。 (摘自《新民周刊》2019年第38期 吳健 常立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