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 70年代初調整國家安全戰略開始,中國對國際核軍控機制的態度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開始從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
珍寶島事件引起毛澤東警覺
新中國成立之后,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臺海危機期間,曾多次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也曾試圖把中國的核武器計劃扼殺在搖籃里。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國民情感上說,中國都對美國和蘇聯控制的國際核軍控體制持抵制態度。這一時期,中國的核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中國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中國鄭重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即著名的“不首先使用原則”。
當時中國的核軍控政策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中國站在被壓迫民族一邊,強烈反對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反美色彩要濃于反蘇;其二,中國所強調的并非單純的核軍控,而是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也就是說,中國早期核軍控政策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
然而,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中蘇珍寶島事件并非簡單的軍事沖突,它背后籠罩著強烈的核陰影。過去都是美國對中國進行核威脅,1969年,蘇聯倚仗核武器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這還是頭一遭。當年9月23日和29日,中國分別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和一次新的氫彈試驗,彰顯出中國并不畏懼蘇聯核威脅的決心。
“聯美制蘇”
中國開始謹慎地與美國進行接觸,毛澤東的“聯美制蘇”戰略構想初露端倪。在核軍控問題上,中國開始對自己的政策進行微調,盡管仍堅持核軍控的一貫立場,但批判美國要比過去和緩得多,甚至在針對蘇聯的核裁軍建議上與美國達成了某種程度的默契。
這一默契在1972年達到了頂峰。是年,在尼克松訪華前夕,周恩來談道:“美國搞擴軍備戰既是針對我們的,但更多的是針對蘇聯的,它把我們看做是潛在的敵人。”
這反映出中國對美國核戰略認知的變化。2月21日,尼克松訪華。關于核軍控問題,周恩來一方面對蘇聯的“假裁軍”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堅持了中國的原則和立場。他對尼克松說:“你們兩家(指美蘇)搞軍備競賽,水漲船高……搞核武器花那么多錢,不能吃,不能穿,又不能用,到一定時候還要報廢,下個世紀(人民)會批評為什么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搞核武器。”
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毛澤東的“聯美制蘇”戰略構想也進一步得以確立。
“三個世界”理論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再次訪華。12日,毛澤東、基辛格會談,主題是“聯美制蘇”戰略。基辛格一上來就大談蘇聯對華威脅的嚴重性,并強調美國絕不允許中國的安全環境受到破壞。毛澤東則回道,中國的“核力量不比一只蒼蠅大多少”,并不具備威脅,更何況當前蘇聯的“能力與野心相矛盾”,其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應該不大。在整個會談中,基辛格那種施舍的姿態,令自尊心極強的毛澤東有些不快。
考慮到美蘇緩和對中國的沖擊以及中美關系的冷淡,1974年初,毛澤東開始重新思考中國對外戰略問題。2月22日,他借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之際,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這一次明確地指出了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以反對美蘇兩霸為基本目標,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世界身上。
1975年11月24日,美蘇簽署聯合聲明,計劃簽訂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新協定。中國表示強烈的質疑,指出:“這個協議只規定了這種武器的數量限額,而這個限額又超過了它們各自現有的數量,至于質量則沒有任何限制。因此,很清楚,這樣一個協議,與其說是一個限制戰略武器的協議,不如說是一個擴充戰略武器的協議。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個協議簽訂后,美蘇雙方都在加緊發展和部署新型的戰略武器,力圖壓倒對方。”
“三個世界”理論是毛澤東晚年外交思想的精華,他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身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爭霸。但是,隨著中國對外政策從以革命為中心轉移到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中國核軍控政策的理想主義色彩開始越來越淡。
(摘自《國防時報》2019.10.26 ?詹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