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王佳琪







摘要:[目的/意義]社會發展是旨在賦予每個地區公民能力和權力的實踐,是引導“改善人類福祉”和實現理想社會目標的過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專業化新型智庫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方法/過程]本文以國內外扶貧智庫影響和塑造社會發展政策的案例為研究對象,從組織機構、運作模式和作用機制方面梳理和總結了專業化新型智庫建設的成功經驗。[結果/結論]本文認為,我國專業化新型智庫的建設有助于我國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并且能夠對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發揮重要的建言咨政作用。
關鍵詞:專業化新型智庫? 社會發展政策? 扶貧
分類號:C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5.12
1? 引言
智庫(think tank)自在人類詞源中出現之后經歷了各方對其含義爭論不休的幾十年,時至今日人們已逐漸形成了對其普遍認同的定義,也確定了一些有共識的核心制度特征。然而,即使在有廣泛共識的前提下,學者們嘗試對智庫進行界定和分類也會引起關于“公共政策研究”(public policy research)、“智囊團”(think tank)和“倡導”(advocacy)等基本術語含義的爭論。毫無疑問,智庫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否認,但其角色依然模糊。智庫時常在學者、顧問、以及倡導者等不同身份間游走,對智庫角色的辯論反映了思想世界與政治世界或學術文化與政策文化沖突之間的內在張力。智庫已從過去促進一國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社會安全和機遇,到如今在國家國際事務、外交政策、安全戰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1],充分說明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對于建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高度重視。在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建設高效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新型扶貧智庫,對決勝全面小康、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2? 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亟需打造專業化新型智庫
2.1? 社會發展的意涵和內容
社會發展是一個跨越地緣政治邊界的多學科領域,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涉及的主要部門包括農業、環境、健康、刑事司法、國防、人權和社會服務等。更廣泛地說,“社會發展”指的是引導“改善人類福祉”和實現理想社會目標的過程。它是一種“運動、實踐和觀點”,幫助人們關注充實“現實中已經存在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潛力。[2]”理查德·埃斯蒂斯(Richard Estes)概述了社會發展能夠發揮作用的8個具體層面,“個人賦權、集體賦權、解決沖突、機構建設、社區建設、國家建設、區域建設、以及世界建設”[3]。社會發展關注的主要焦點與經濟發展不同,社會發展旨在通過追求3個總體目標來改善人類福祉。首先,要努力創造包容性機構,允許人們參與能夠平等獲得機會的機構;其次,努力創造凝聚力,形成使所有人群共同參與和努力解決問題的社會;最后,努力確保機構負責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即要以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方式回應公眾利益訴求。社會發展是在一系列假設下運作的,這些假設共同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實踐。埃斯蒂斯確定了這些假設中最重要的假設,那就是面向社會發展的實踐者普遍認為,世界任何地區發生的事件對世界其他所有地區的生活質量都有直接影響,因此社會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區域性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他們還認為具有國際性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是人類社會退步的根本原因。此外,和平共處對于社會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鑒于國際社會復雜動蕩的情況,迫切需要重建國家和國際社會秩序。總而言之,社會發展是旨在賦予每個地區公民能力和權力的實踐,并且主要通過那些界定行動者之間關系的轉變機構來實現。
2.2? 打造專業化新型智庫助力實現社會發展目標
自聯合國誕生起,社會發展一直是聯合國工作的基石。幾十年來,聯合國強調社會的發展,以確保所有人過上幸福生活這一目的成為全面發展的中心目標。聯合國召開的大多數全球會議已把重點放在社會發展問題上。為了鼓勵把越來越少的國家資源分配給社會領域,1995年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第一次使國際組織全部成員團結一致,共同與貧窮、失業和社會分裂作斗爭,重視社會責任與團結,迎接21世紀的到來[4]。過去幾十年,在改革開放和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中,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7億多人實現脫貧。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1.7%,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5]。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中國為全球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堅持政府主導,既制定長期減貧規劃,又確定年度減貧目標,同時也重視發揮市場在減貧中的作用。如今,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的目標要求國際組織領導人、國家政策制定者、智庫、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間組織對當代問題開展多學科研究。“為了制定有效的社會發展政策,這些關鍵角色必須制定政策優先事項,以及致力于發展、消除貧困和滿足最弱勢群體的需求。社會發展的目標需要國際社會所有主要參與者的支持、倡導和伙伴關系[6]。因此,逐步建設專業化新型智庫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之舉。我國既要確保到2020年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并且還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減貧事業可謂任重而道遠。當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正處于歷史交匯期,必須加強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工作的研究,充分發揮專業化新型智庫的作用。專業化新型智庫有利于提升政府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制定出合理化的社會發展政策。未來鞏固摘帽后貧困縣的發展成果,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當地群眾生活的改善,專業化新型智庫是不能缺席的角色。
3? 建設扶貧智庫對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意義和作用
3.1? 我國智庫扶貧的發展現狀分析
到目前為止,除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扶貧發展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上海(復旦大學)扶貧研究中心之外,我國扮演專業化扶貧智庫角色的單位非常少。絕大多數扶貧的研究和項目都是由傳統的綜合型智庫完成的。不僅如此,與我國巨大的減貧成績相比,我國智庫在扶貧攻堅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十分豐富。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智庫影響力評價與排名》,本文選取了排名前10的智庫,并對這些智庫發表的關于扶貧研究成果數量進行統計,可以看出當前各類綜合性智庫關于扶貧的研究項目和成果總體較少(如圖1所示)。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近3年發表的關于扶貧的成果數量最多,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次是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近3年平均每年發表扶貧成果不超過10篇,而其余幾家智庫幾乎沒有發表過扶貧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每年編發多期《國際減貧動態》《研究報告》《減貧研究參考》《中外減貧信息摘要》等中英文刊物。此外,鳳凰國際智庫發布的《2016中國扶貧報告》、瞭望智庫在2019年發表的《恒昌精準扶貧模式與效益評估報告》和上海(復旦大學)扶貧研究中心2019年出版的《精準扶貧上海實踐案例集》都是智庫在扶貧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總體看來,智庫參與扶貧的工作還不深入,發揮的作用還不顯著。
3.2? 建設扶貧智庫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的作用
3.2.1? 提升救濟式扶貧政策的合理性? 救濟式扶貧是運用扶貧資金以實物或者現金的形式直接向貧困人口提供救濟或福利補貼,以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狀況,幫助貧困戶脫貧。在救濟式扶貧的過程中,貧困戶“等、靠、要”以及農村非貧困人口非法占用扶貧資金和援助等扶貧亂象層出不窮。扶貧智庫首先可以幫助政府精準地識別真正的貧困戶,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到實處。其次,還能根據各個貧困農戶的實際貧困狀況,協助政府合理地分配扶貧資金和物資,提升扶貧資金的利用效率,確保物資的合理配給,增強政府救濟式扶貧政策的合理性。最后,扶貧智庫能通過對于扶貧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幫助貧困戶深刻領會扶貧政策的核心內涵,調動貧困戶參加生產勞動的積極性。
3.2.2? 增強開發式扶貧政策的科學性? 開發式扶貧是根據貧困地區的各種自然和社會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鼓勵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開發利用當地的資源,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在中國開發式扶貧開展的近20年時間中,通過政策評估發現,開發式扶貧意圖通過“滴漏效應”實現貧困地區整體脫貧的效果并不理想。強化政府決策參考和精準施策需要找準“病根”、拔掉“窮根”的良策。在開發式扶貧中,扶貧智庫首先可以通過組建專業化的專家隊伍,實地考察和調研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及時更新相關數據,科學評估貧困地區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其次可以協助政府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最后,還能通過舉辦政策解讀講座、座談會、論壇、搭建智庫平臺等形式,為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脫貧建言獻策。
3.2.3? 論證參與式扶貧政策的有效性? 參與式扶貧是政府通過扶貧資金和扶貧政策的支持,以貧困村為平臺,激發廣大貧困戶參與扶貧項目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參與到扶貧項目的決策、實施和監督的過程中去,增強貧困戶自我生產、自我發展的能力。參與式扶貧過分強調發展,這使得有技術和資金的貧困戶更容易參與到扶貧項目中來,而缺乏資金和技術的貧困戶就可能會喪失參與到扶貧項目中的機會,從而陷入“富者恒富、窮者仍窮”的扶貧怪圈中去。培育“造血”機制是扶貧攻堅的根本所在。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智力扶貧是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扶貧智庫可以通過開展職業教育扶貧,提高扶貧對象的素質,幫助貧困群眾增強脫貧致富的本領,激發貧困群體主動脫貧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另一方面,扶貧智庫還能通過參與扶貧項目的設計、規劃、實施、監管和驗收,論證扶貧項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確保各類貧困戶都有機會參與到扶貧項目中來,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
4? 國內外智庫扶貧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1——“公共資產農村就業機會”智庫(Rur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 Assets,簡稱“REPOA”)
4.1.1? REPOA的建立和運營? REPOA是坦桑尼亞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成立于1994年,并于1995年開始運作。REPOA主要由年度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工作人員組成(如圖2所示)。其主要職位有執行董事、戰略研究主任、委員會工作主任等。REPOA主要資金來源是合作伙伴的資助、相關合作項目以及當地和國際組織的資助。REPOA工作目標是通過相關研究加強地方扶貧能力建設,在多個方面促進減貧目標的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REPOA的任務范圍已不僅僅局限于扶貧領域,還包括推動社會經濟增長和轉型。它的工作機制是通過與決策機構進行戰略性合作,從而確保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決策機構能夠實際考慮智庫的政策研究結果和建議[7]。
4.1.2? REPOA對扶貧政策的影響機制? REPOA主要是通過國家政策對話(national policy dialogue) (以前稱為“貧困政策周”,poverty policy week)與決策者進行溝通(如圖3所示),這是一個旨在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轉型,對以事實為基礎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的論壇。該論壇的參與者包括政策制定者、發展合作伙伴、學者和公眾。他們介紹和討論各種研究成果,確定后續安排步驟,保障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和扶貧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自1995年以后,REPOA的年度研究工作坊(annual research workshop)成為影響政策制定的另一條途徑。2014年REPOA年度研究工作坊主題是經濟轉型、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以及通過發展企業來實現更具包容性的增長。工作坊邀請知名學者和專家演講,介紹發達國家經驗,其宏觀目標是解決從事低生產率農業和非正規經濟活動的大多數坦桑尼亞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并確定管理企業轉型過程中的各種選擇。該研討會的具體目標是探討農村經濟轉型中企業發展在非農活動中面臨的挑戰,推動農村經濟價值鏈的提升。眾多專家與學者通過研究工作坊的探討,在如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以及提升生產效率和就業率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并為國家扶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通過與政府決策機構進行戰略性合作,1996—1998年,REPOA參與制定了“2025坦桑尼亞發展愿景”。2000年,REPOA參與制定了減貧戰略文件,最終與政府部門一起制定出了比第一代減貧戰略更加本土化的戰略。自2002年以來,REPOA對坦桑尼亞的地方政府改革效果進行了定期監測和評估。其研究主題是如何更好地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治理以及地方政府財政和財務管理提供服務。在該研究計劃實施過程中,REPOA一直在記錄地方改革計劃的變化和影響過程,其基本目標是促進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以確保決策過程成為一個咨詢過程。這反過來又為管理人員和主要利益攸關方提供了相關業務數據,幫助他們總結了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加強了行政部門、立法機構、公民、研究人員和學術界的業務部門之間的聯系。
4.2? 案例2——非洲經濟研究聯合會(African Economic Research Consortium,簡稱“AERC”)
4.2.1? AERC的建立和運營? AERC成立于1988年,是根據特拉華州通用公司法成立的一家專門從事慈善、科學、文學和教育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秘書處位于肯尼亞內羅畢。其宗旨是加強對非洲經濟政策進行嚴格獨立研究的能力,其使命是提升當地對經濟問題進行調查和管理的能力,并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以證據為基礎的決策的科學性。負責開發、資助和執行AERC的使命由財團的3個治理機構共同承擔,AERC采用的組織結構是旨在保持研究議程的獨立性和完善資源管理的問責制。該結構由3個相互關聯但獨立的機構組成。董事會負責批準政策方向和長期戰略;計劃委員會確定研究和培訓計劃的議程和目標;秘書處則負責管理AERC活動和接受執行董事領導(如圖4所示)[8]。
4.2.2? AERC對扶貧政策的影響機制? AERC 主要通過研究工作坊(research workshop)的形式影響非洲國家扶貧政策的制定(如圖5所示)。一年兩次的研究工作坊是AERC研究能力建設模式的最大創新和顯著特征之一,這個活動匯集了大量的經濟學研究人員,包括來自非洲大陸的AERC博士研究人員和決策者、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決策機構。它的主要形式是召開一個為期1天的會議,這次會議將討論3~4篇涉及非洲當代政策利益問題的最前沿的論文,這些論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經濟學家提供。1年2次的研究工作坊將包括經濟學博士課程(Collaborative PHD Programme,CPP)研究人員在內的AERC研究人員與同行聯系在一起,從而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建設性意見和指導。此外,研究工作坊還吸引了有興趣向非洲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員展示其研究成果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非洲開發銀行等)的研究人員。最后,他們還采用了一種持續監測研究進展和研究質量的方法,確保為非洲扶貧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研究成果。
2001年9月,AERC網絡成員推動了非洲貿易部長會議的召開,該會議討論并達成了非洲各國在第4次世界貿易部長級會議上的共同立場。該會議上達成的共識有利于推動非洲與世界各國貿易額的增加,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貧困人口的減少。AERC在毛里求斯(2001年10月和2001年11月)、奧斯陸(2002年6月舉行)和日內瓦(2002年9月舉辦)舉辦的類似講習班為AERC提供了向非洲貿易談判者和決策者介紹和討論一些項目成果的機會,從而影響非洲各國的國家扶貧政策制定。正因為AERC開展了關于貧困、收入分配和勞動力市場的合作研究等各類貧困項目和經驗總結,非洲國家才能向資金捐助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減貧戰略文件。
AERC能夠影響非洲國家政策的原因還在于其大量成員擔任了非洲各國的領導職務。在尼日利亞中央銀行,其重組的研究部門新招聘的20名員工都是曾在AERC工作的人員。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烏干達的中央銀行也存在大量AERC研究人員,而在索馬里、喀麥隆、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乍得,AERC的研究人員則一直都是各自國家減貧戰略文件制定的領導者。此外,AERC網絡還延伸到非洲大陸之外,接觸了大量非洲僑民的成員,并且繼續與AERC研究計劃有關的一些杰出經濟學家展開合作,其中包括馬里蘭大學的Lemma Senbet,布魯金斯學會的Mwangi Kimenyi和韋伯州立大學的John Mbaku。總的來說,1年2次的研究講習班、研究生培訓計劃、高級政策研討會、國家政策研討會和其他活動將來自整個非洲大陸的經濟學家聚集在一起,他們交流意見并探討共同問題,從而為AERC影響非洲各國政策提供了機會。
4.3? 案例3——“中國國際扶貧中心”(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er in China,簡稱“IPRCC”)
4.3.1? IPRCC的建立和運營? 2005年5月成立的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為國務院扶貧辦直屬事業單位,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性扶貧機構,也是2004年召開的上海全球扶貧大會的成果之一。IPRCC主要由專家委員會、總裁和高級顧問組成(如圖6所示)。它以創新扶貧理論、促進政策轉換、增強國際互動、推動南南合作為宗旨。其主要職能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組織反貧困領域內的政策研究和經驗總結;承擔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委托的有關國際培訓和能力建設項目;開展外資扶貧項目的組織、論證、立項和管理;實施扶貧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它致力于中國減貧經驗國際化,國際減貧經驗中國化,打造減貧與發展研究網絡平臺。IPRCC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通過競聘程序聘請研究主任,協助中心主任負責主持扶貧理論政策的研究工作。IPRCC在扶貧和減貧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智庫角色,成立至今為世界反貧困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4.3.2? IPRCC對扶貧政策的影響機制? IPRCC工作的一大亮點是建立起知識共享和合作伙伴機制。通過舉辦全球性及區域性對話論壇等形式,交流分享減貧經驗。通過與世界上其他雙、多邊減貧機構交流互動,聯合搭建國際減貧交流研討平臺,促進全球減貧經驗的交流與分享。近年來,IPRCC舉辦了“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等國際性高層次論壇與會議。論壇的參與者包括各國政府代表、國際機構的官員、民間團體、研究機構及外交使團等。這些論壇旨在分析和討論政府、政策制定者和從業人員所面臨的重大減貧挑戰,普及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在國家、區域以及國際扶貧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并將可行的合作項目落實到行動中去。每次論壇都設立一個明確的主題,所有的研究和討論聚焦于該主題之上,最終形成的討論結果和論壇總結將作為各國政府制定扶貧政策的指導和參考。
IPRCC工作的另一大亮點是深入開展減貧領域相關研究,積累中國減貧知識產品。IPRCC為開發高質量的減貧知識產品,開展的課題研究都以回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為導向,聚焦國內外減貧的新進展與新趨勢。課題既包括服務于國內脫貧攻堅戰略的中國脫貧減貧政策研究,如中國減貧經驗總結、培育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涉及產業扶貧資產產權界定及收益分配機制等領域的研究、中國企業走出去與減貧;也有服務于扶貧外交需求的,專門針對某一領域或區域開展的國際減貧研究,如“一帶一路”國家減貧合作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思想、這些成果為國內及國際的決策者、政府工作者提供了減貧工作的借鑒與參考。IPRCC為有針對性地做好減貧知識產品儲備,聯手全球7家權威機構開展“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活動面向全球關注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征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廣泛動員國際社會力量共同分享減貧智慧。來自全世界的參與者按照主辦方提供的案例規范編寫具有突出減貧效果、或者能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的扶貧案例,并且最終從中評選出100個優勝者。這些案例將作為中國減貧知識產品提供給國內外的需求者,將極大地提升各級各類決策者制定減貧政策的水平和能力。
5? 智庫扶貧與發展的經驗
5.1? 搭建國際化減貧交流平臺
IPRCC通過舉辦全球性及區域性對話論壇等形式,交流分享減貧經驗。這些論壇不僅有力推動了中國扶貧理論研究、構建了中國扶貧智庫、開展了國際減貧交流、培育了社會扶貧意識,而且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平臺。其一,建立高效交流機制。2018年,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聯合5家機構主辦的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此后,各方決定自2019年起,每年在北京和羅馬各舉辦一次國際減貧交流研討活動,通過及時共享減貧研究成果,推動全球范圍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其二,打造中外減貧知識培訓品牌。IPRCC設有專門培訓團隊,針對發展中國家減貧需求,宣講中國減貧政策與經驗。培訓部以提升減貧與發展能力為目標,從主題設定、課程設置、專家安排等多方面著手,組織開展國際減貧培訓。至今已有來自6大洲94個國家(地區)的官員及青年代表參加研修,研修班數量與學員數量持續增長。其三,加強南南合作的減貧知識分享。在2017年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中外減貧案例庫及在線案例分享平臺”網站正式上線。網站秉承開放、共建、共享的原則,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扶貧開發的最佳實踐。平臺用戶可以免費下載分享其感興趣的減貧模式及具體做法,借鑒相關成功經驗。同時該平臺也引進吸收國際減貧政策,為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提供參考借鑒。目前,它已成為中國政府推動南南合作的最新成果。
5.2? 專業性獨立研究提升影響力
首先,扶貧智庫咨政能力的提升會增加其研究成果的采納機率。REPOA充分闡釋和論證了如何將經濟增長的好處惠及坦桑尼亞的農村人口,從而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建議措施。這一研究被坦桑尼亞政府成功采納,協助坦桑尼亞政府制定了科學的社會發展政策,推動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其次,扶貧智庫需要在受政府影響和保持獨立性之間取得平衡。REPOA在與政府合作時盡力保持研究工作的獨立性,既確保其提供信息的科學性,也避免對于任何特定社會群體持有偏見。REPOA要求資金的捐助者不能干擾智庫的研究和分析,而且必須支持其制定的戰略計劃和執行。再次,政府決策包容性增長會增加對地方扶貧智庫的決策咨詢的需求。坦桑尼亞政府決策包容性的增加使得REPOA被政府任命為研究小組RAWG(Research and Analysis Working Group)的秘書處,該小組從而成為向政府、捐助者、學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可靠信息的關鍵角色。政府的政策分析人員也參與研究過程,保障政策需求與咨詢供給之間的高度契合,使得研究結果更有可能用于政策的制定。
5.3? 專業化運作降低智庫運營風險
AERC最初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固定期限壽命的單一項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成功從一個項目轉變為一個機構,其專業化運作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兩點。其一,將運營地和注冊地分設在不同的地區。雖然AERC的運營基地是肯尼亞的內羅畢,但它是在美國特拉華州注冊的。因此在非洲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該機構可以靈活地將其活動從原運營基地轉移到另一個地點,保證其在面臨外部風險的時候總部機構不受影響;其次,使用美元作為操作貨幣。作為在美國注冊的組織,AERC使用美元作為其操作貨幣,主要是通過花旗銀行和紐約銀行。盡管AERC也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接受的財政支持減少,但相比該機構受運營地非洲國家金融不穩定的影響要小得多。
5.4? 建立動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體系
在過去的15年里,AERC一直依賴于一套相當靜態的捐贈者體系,雖然出資者來自一些著名財團,但日本和德國等潛在的重要捐助國卻一直未被吸納進來。AERC的執行董事一直在為籌集各種款項疲于奔命,但董事會在尋找新的捐助者方面并不太積極。與其他機構的同行不同,董事會成員很少能夠提供個人捐款。此外,AERC章程在董事會的籌款責任方面含糊不清,只是聲稱董事會應“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機構的長期生存能力”,而沒有切實可行的評估標準,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ERC的健康發展。因此,智庫必須建立起動態的捐贈者體系和多元化的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71.
[2] UNRIS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EB/OL]. [2019-09-23]. https://institute.coop/resources/social-development-uncertain-world-unrisd-research-agenda-2010%E2%80%932014.
[3] ESTES R J .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nfronting economies in transition[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7, 83(3):375-411.
[4] 經濟與社會發展. 社會發展[EB/OL]. [2019-09-23].https://www.un.org/chinese/esa/social.htm.
[5] 國家統計局. 2018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人[EB/OL]. [2019-02-15].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15_1649231.html.
[6] ROB B.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Totwards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1, 102(1): 157-168.
[7] REPOA. About Repoa[EB/OL]. [2019-09-23]. http://www.repoa.or.tz/.
[8] AERC. Biannual plenary[EB/OL]. [2019-09-23]. http://www.aercafricaevents.org/.
作者貢獻說明:
李? 翔:論文框架擬定、核心觀點和內容撰寫;
王佳琪:文獻綜述、案例撰寫、圖表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