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光
摘? ?要:以植樹造林技術為基礎、造林過程中撫育管理方法為依據,分析了植樹造林的環境因素要點、植樹成活率和造林后期的撫育工作管理等,保障植樹造林的質量,其對未來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深刻影響。
關鍵詞:植樹造林;撫育管理;技術;措施
1? ?植樹造林的大環境
1.1? ?植樹地形分析及處理
植樹的地形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兩種。在平坦地區,主要用全面整地,即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運用較多的方法是坑狀及高臺等;少部分用局部整地方式,如犁溝及帶狀等。而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非平坦地區的主要方式,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是局部整地的分支。其中,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土壤,方法有反坡梯田、撩壕、水平階、水平溝等;塊狀整地則是呈塊狀的翻墾方式,山丘、高地或不平整的地勢,應用塊狀整地的方式較多,如魚鱗坑和塊狀等[1]。
1.2? ?樹木種植預處理
1.2.1? ?種子或幼苗預處理
植樹前,為縮短種子的發芽成熟期、避免種子病蟲害的相關問題、使幼苗快速生長,需要進行全面的種子或幼苗播前預處理,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2.1.1? ?消毒
考慮到植物多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病蟲害,應多利用消毒液進行浸種,從而提高種子或幼苗抗病蟲害的能力,使其順利生長。
1.2.1.2? ?催芽
將種子或幼苗在營養液中進行短暫浸泡,用以在適當的時節及時栽培,時間不宜過長。
1.2.1.3? ?浸種
如果栽種樹木的環境相對豐沛多雨、溫度適宜、無高低溫差現象,則適宜進行浸種處理,且在雨季,不能準確掌握降雨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栽種干種子或幼苗;相反,如果栽種樹木的環境相對干旱少雨、溫差較大、易出現低溫高溫等現象,則不宜進行浸種處理。
1.2.2? ?栽種預處理
栽植播種要先考慮樹種本身特質和習性,考慮種子或幼苗是否能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土壤立地條件,是否耐寒、耐濕、好陽、喜陰等。選擇種子或幼苗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使種子或幼苗的生態栽植地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符合適地適樹的原則。在選擇種子或幼苗時,其特性要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若不符合此原則,要對地形地勢或種子、幼苗重新進行選擇。
具體可從造林地環境的氣候、土壤和土地利用、自然條件特點和生產潛力方面進行分析,根據評價結果和種子、幼苗的特性,作出全面判斷,選取最適合造林目的的種子或幼苗。
為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活率,減少幼林撫育的工作量,使森林整體有較強的防護能力,減少病蟲害等自然危害,要選擇具有優良遺傳性狀和優良目的性狀的種子、幼苗或品種的苗木種植,在起苗、栽植過程中,要避免苗木的損傷和失水。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避免品種過于單一,選擇具有經濟價值、抗逆性、適應性強的種子或幼苗。
1.3? ?播種方式
1.3.1? ?撒播
此種方式需均勻地播種,之后不再進行覆土,讓種子自由生長。播種的方式較為隨意,且成本較低,種子的存活率相對較低,導致整體的工作效率不高。其多用于勞動力匱乏、交通水平不便、種子富足的地區。
1.3.2? ?條播
此種方式是通過大量農業機械,以單行或雙行的排列方式進行播種。其對種子的消耗量較高,適用于較大規模的樹木播種,且成本較高,對地質土壤有一定的要求。
1.3.3? ?穴播
此種方式類似農作物起土,撒種相對不會過于密集,根據其種粒大小,每穴均勻地播入數粒種子,依照一定的行、列和穴距播種,之后進行覆土。其相對操作簡單,但人力成本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2? ?樹木撫育管理
2.1? ?初步撫育管理
由于幼苗根系活動始于冬季末期,若冬季進行挖掘,水分流失少,但易凍傷幼苗根部,故冬季進行造林,準備工作、時間要充裕,且要進行科學的規劃。
2.2? ?科學撫育管理
為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達到造林質量、造林成活率的高效目的,應降低種植成本和風險。在依據科學規劃落實的同時,創新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研發手段,例如在栽種過程中使用ABT生根粉、保水劑以及植物蒸騰抑制劑等,確保幼苗扎根成活,更快地適應新環境[2]。
2.3? ?分殖造林管理
分殖造林是將種子分殖培養后栽種,以精準的管理方式種植。此方法技術含量較高,但人工費用低,不會有昂貴的培育費用,無須過多的前期預處理和勘察工作,成林后的生長速度也更快。由于以上特點,該方式對土地土質要求高,且受周邊環境因素影響大。其適合小范圍種植,但成活率不高,對于大面積栽培并不適用[3]。
2.4? ?栽種運輸管理
完整無損傷的根系是幼苗達到70%存活率的保證,完整健康的根系會使得樹苗的成活率極高,對待不良的外界因素也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這就要求在運輸途中和栽種的過程中,要小心保存和移動,不能使根系受到擠壓,防止在此過程中導致幼苗失水過多或根系受損。為達到較高的種植成活率,除了種植前的預處理和勘察外,還取決于根系的完整性和栽種時間。最短時間內栽種幼苗,在保證成活率的同時,對幼苗的傷害也最小。
3? ?植樹造林的管理措施
在植樹造林方面,應嚴格按照植樹造林的相關規劃和設計進度進行具體的工作,落實到各個人員的操作,并選取適合本地區地質氣候的種子、樹苗,加強植樹造林管理,全面挖掘植樹造林的潛力,促進植樹造林工作和任務圓滿地完成,在各個方面推進整個社會、生態健康有序地發展。
從具體來看,植樹造林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3.1? ?加強幼苗的撫育工作
植樹造林的工作人員,應加強對土壤環境的管理,結合苗木的生長情況,定期做好松土、除草、施肥、修剪和噴施農藥等維護幼苗健康生長的工作,以此來加強幼苗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促使幼苗健康成活,增加幼苗的成活率,減少人工和經濟成本,為幼苗成活營造有利的生存環境。
3.2? ?嚴格遵循退耕還林政策
在退耕還林政策切實有效的實施過程中,會對種植地區的水源涵養容量形成遞增趨勢,減少或使得土地沙化現象消失,控制水土流失,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耕地地區。結合具體情況,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是體現植樹造林管理可持續性運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促進人文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4]。
3.3? ?原生態育林
針對植樹造林工程,在后續樹木正常生長期間,應落實封山育林,促進樹林資源自身恢復能力以及生物種群多樣性的高效生長,維持樹林應有活力和生機。特別是在人流稀少、土地條件優厚的山溝郊區,在自然條件優越的情況下,同時進行封山育林,一方面可以保護植被自然生長,恢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護種群,降低外界病蟲害概率,利于植被根系貯存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森林生態的抵抗能力,落實科學有效的植樹造林管理[5]。
4? ?結語
專業護林人員對植樹造林管理及保護工作應做到盡職盡責,面對突發情況及時應對,預防林木起火,做好植樹造林的后續工作,促進林木的可持續發展,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目前,我國的森林工程逐年取得較大的進展,通過種植和培育技術的提高,高效地利用耕地及貧瘠的土地環境,能在造林中達到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相互建設,通過多層次的管理和多樣性的豐富種植方式與技巧,促進了植樹造林工程在社會經濟和生態平衡中和諧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 1 ] 劉海英.淺談幼樹撫育管理的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18,36(01):73.
[ 2 ] 許東雄.山區植樹造林技術及科學管護研究[J].綠色科技,2018(03):166-167.
[ 3 ] 李積鑫.植樹造林技術與造林管理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2018,12(05):54-55.
[ 4 ] 吳憲權,王金鳳.加強植樹造林技術及管理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8(13):198.
[ 5 ] 歷景榮.淺析植樹造林的撫育管理[J].民營科技,2017(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