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摘? ?要:我國國務院下達《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設備的發展目標有了一定規定,即在2020年和2025年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時一些農業專家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薄弱環節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使用和推廣新型的農業機械化設備,進而讓農業機械化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尤其是重點支持山區和丘陵地區的農機發展。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機裝備;產業;舉措
1?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
1.1? ?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體現了農機化發展水平
相關的統計和研究顯示,我國在2018年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已經達到了66%,如果在2019—2025年持續穩定增長,將實現75%的目標。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中,棉花的收獲、花生的種植和收獲等發展比較快、增幅也比較大,具有良好基礎,其實現目標較為容易。但是馬鈴薯種植和收獲的基礎較為薄弱,想要實現預期目標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在一些生產力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屬于起步階段,任務較為艱巨,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與支持。
1.2? ?農機總動力指標體現了農機裝備水平
2017年,我國農機總動力已經達到了9.88 億 kW,同時實現了穩定增長和效率提高。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農機總動力應該在2020年和2025年分別實現10億kW和11億kW的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既需要用好存量,優化結構,同時還要重視更新和補貼經濟手段,不斷對老化的機械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推動綠色環保農機設備的發展。
2? ?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發展的措施
2.1? ?明確方向,著眼于“全程、全面”的總要求
明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重視對薄弱地區的扶持和引導。全面把握農機發展的方向,其中“全程”指的是在農業種植之前進行育種和種子加工,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進行田間管理和秸稈處理,在農作物成熟之后進行及時收割和儲藏,以促進種植業向著畜、禽、水產養殖方面發展。現階段農業的發展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是種植和收割的機械化,如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的種植、油菜的種植、棉花收獲和馬鈴薯的種植和收獲、農田殘膜回收等。需要加強該方面的技術,以達到總體目標的實現。
2.2? ?創新驅動,重視對薄弱地區機械化的使用和推廣
2.2.1? ?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
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應該重視對資源的高效利用,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時在精準作業目標的指導下,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之后再進行重新利用。
2.2.2? ?堅持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原則
在種植和栽培新品種時,必須堅持以機械化生產為前提條件,同時采用的機械設備必須與種植技術相結合,做到全方位協調發展,共同促進農業的進步和發展。
2.2.3? ?重視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南北方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農業生產中的跨度比較大,同時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較為繁多,生產手段和方式存在差異。因此,工作人員需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區應該結合自身農業的發展,選擇合適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和農作物品種。
2.2.4? ?堅持適度發展的原則
我國的農業發展形式是小農經濟,應該結合國家的具體情況進行農業的適度經營,同時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研發和應用適合自身農業發展的裝備和技術,合理、適度地發展我國農業。
2.3? ?政策支持
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中央和地方積極采取措施以促進薄弱環節裝備技術的供給。當前,國家已經開始進行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的創新研究,目的是解決農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各個省市地區也建立了科研專項,對落后地區的機械化技術和裝備進行了重點的研究。
在此過程中,應認真落實農業機械新產品的補貼、購買機械設備的補貼和農業作業的補貼,此外,重視對薄弱地區的購機和機械設備推廣的支持。幫助農戶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從而提高農戶對新技術的認可度。
3? ?結語
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農田機械化改革非常必要,為此應該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第一,爭取高位推動,將農業的機械化發展作為地方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獲取政府的有力支持;第二,進行目標考核,將任務層層落實;第三,積極整合資金,為農業、農村和農田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第四,制定嚴格的標準,并在實踐過程中嚴格執行制定標準;第五,建立靈活有效的機制,堅持“先建后補、誰用誰建”的原則;第六,重視農業統籌兼顧發展,同時將“宜機化”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