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只知代購、代跑腿,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連吃火鍋、去健身都不用“事必躬親”了。據了解,以“代服務”為主的各類跑腿平臺已步入大眾視野,二手平臺上的各類娛樂服務也應運而生。業內專家稱,“代經濟”屬于“懶人經濟”范疇,雖使部分人的生活變得更高效,但也不提倡過度依賴。
傳統“代經濟”之妙,在于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不但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給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比如,對于初來乍到大城市醫院就診的外地患者來說,要是有一位熟悉醫院情況與就診流程的專業人員陪診,無疑將帶來極大的便利,讓就診過程更快捷、更順利。但時下越來越多的“代經濟”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腦補都補不出來。就像吃喝、健身、追女朋友,這些不是應該本人親力親為的事嗎,怎么還可以請人代勞?出錢讓別人代吃、代喝,然后告訴你某種食品、飲料的口感,意義何在?
不過,無厘頭化還不是“代經濟”最糟糕的,越軌行為才是最值得注意的。人們常說,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一些“代經濟”就有越軌之嫌。一是沖擊道德底線,就像“代追女神”服務,人又不是獵物,豈能由別人“代追”、追到了交到你手上?二是挑戰法律紅線,像代罵、代報復、代考、代寫論文等。不論罵人、打人,還是替考作弊,嚴重的話都是違法行為,這種“代經濟”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