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詡
問題機構打“擦邊球”逃避監管
今年6歲的林林(化名)此前曾在北京市豐臺區某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2018年6月的某天,林林媽媽發現孩子身體有淤紅傷痕,經詢問,林林稱在幼兒園被外教老師掐了脖子、打了臉和后背,家人隨即報警。警方在調看監控與多方查證后確認,該外教不僅實施了毆打行為,而且本人不具有教學資質。
北京市一家從事小學課后補習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萬可(化名)表示,目前涉未成年人培訓機構行業有一套“潛規則”:在辦理營業執照時,在經營范圍中涵蓋技術培訓、教育咨詢等內容,進而直接招生開課。“這種做法不僅通過打‘擦邊球’逃避了監管,也向家長隱瞞了資質‘缺陷’。各培訓機構還自行制定格式合同,盡一切可能免責。”
北京豐臺法院方莊法庭法官李蕊介紹,近幾年大量涉訴案件表明,當前教育培訓機構簽訂的合同“暗礁”叢生。比如,合同內暗藏免責“霸王條款”、培訓機構之間相互“轉包合同”、簽訂“陰陽合同”等。
校外培訓市場還需標本兼治
面對“暗礁”叢生的培訓合同,消費者怎樣避“坑”維權?受訪專家表示,整治未成年人校外培訓合同亂象還需標本兼治。
? 四川法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佳澤表示,消費者在簽訂過程中應仔細閱讀合同內容,充分理解合同條款的真實原意。對存在分歧或模糊的條款,要提請對方詳細解釋說明其真實意思,并就模糊條款雙方的重新理解簽訂補充協議。
?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師劉澤表示,行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嚴格履行校外培訓相關審批手續,規范培訓機構在許可范圍內招生,督促其主動對辦學資質、招生范圍進行披露,加大巡查力度,營造健康積極的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