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昆
在我的居所門外,有一位以收廢品為生的外地人,附近的居民都稱他為“垃圾老板”。鄰居們對他都挺和氣,其中一位對我說,現在干哪一行都是憑勞動吃飯,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歧視誰。
我覺得人們經常對自己心底里的歧視缺乏覺知。我們的同情心經常會屏蔽對歧視及其頑固性的認識。我們會以為,只要對乞丐、外地民工、街邊小商小販等有同情心或惻隱心,就表明自己對他們不存歧視。其實,這是兩回事。
我們不妨把歧視約簡為這樣一些問題:你說你富有同情心,你以為自己已經克服了歧視,那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日后成為一個清潔工、一個做大餅油條的人嗎?或者,你能接受女兒嫁給你家門口的“垃圾老板”嗎?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們心底里的歧視并不是一種主觀選擇的立場,而是由社會中實際存在的高低等級所造成的一種下意識傾向。
任何一個社會里都存在一些事實上的“賤業群體”,這是與“榮譽群體”相對的另一個極端。中國傳統社會里有對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和“壞人”等等的歧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些群體避之唯恐不及,在考慮男女交往或婚配時更是敏感。
在今天的社會,榮譽和恥辱的界限相較以往已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大多數以前的“賤業”如今仍然處于經濟收入的低端,因此也仍然遭受或明或暗的歧視。他們為市民們的一日三餐和其他生活需求提供便利,但卻不時被粗暴對待、隨意驅趕,而周圍的市民也常常是需要時想起他們,不需要時嫌棄他們。
保障這些人群的正當權益,不僅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心底那種主導我們行為的、極難克服的歧視保持更清醒的覺察。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