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忠實因《白鹿原》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有記者采訪他時,問:“您是如何一步步實現人生夢想的?”
陳忠實回答:“我年輕時落過榜,當過民辦教師。那時候只有一個夢想,就是盼著能轉正吃個商品糧,端個鐵飯碗,不缺吃少喝就心滿意足了。后來當了黨委副書記、文化館館長,出版了一本本中篇和短篇小說。這個時候,我的夢想是有一部被社會認可的大作,給我的人生畫上一個句號。為了寫《白鹿原》,我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幾個月,一心一意,終于寫出了這部作品。現在想起來,這一路走來,就好像在做著一個個夢一樣。一個夢想實現了,接著又一個夢想就誕生了。在這一個個夢想的實現,一次次失望與希望的糾結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成熟。”
記者問:“成功時不驕傲,失敗時別氣餒,這是你一貫的做人原則,你能說說在夢想與現實面前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來應對起起伏伏的坎坷嗎?”
陳忠實略一思索,說:“仔細想想,夢想與現實就像禍與福兩個字一樣。兩個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正像人們常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遇到好事時別張狂,樂極會生悲;遇到坎坷時,別多想,忍一忍,想辦法突破,痛苦很快會過去。福和禍的相同之處都有一個衣字,說明有飯吃有衣穿就可以了。如果在這個基礎上,不擇手段,貪得無厭就是禍,靠自己的努力與辛勤所得就是福。只有經得起禍福考驗的人才能成大事,有好事。該來的遲早會來,不該得的勉強到手也不是好事。”
(摘自《做人與處事》 衡玉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