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日前確診兩例由內蒙古輸入型的鼠疫患者后,這一淡出人們視線的高致命性傳染疾病引發廣泛關注。針對大眾關心的有關鼠疫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內權威專家。
什么是鼠疫,如何傳播?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汪誠信對記者介紹,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偶爾引起人間流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鼠疫的傳染源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鼠疫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鼠—蚤—人”,另一種則是“人—人”傳播,是指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經呼吸道吸入感染,這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人類歷史上一共經歷了3次鼠疫大流行。時至今日,在科學防控的基礎上,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鼠疫已得到有效監測與控制。最近一次較大規模流行是2017年印度洋島國馬達加斯加。目前,我國鼠疫病例已非常少見,但并未絕跡,只在2009年出現12例,此后10年,每年僅有幾個病例,甚至沒有。
普通人如何防治?由于肺鼠疫主要通過呼吸系統傳播,擔心的人近期出門可以戴上口罩,最好選擇專業醫用口罩;還要勤洗手,盡量不去人群擁擠和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生活中多運動,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強免疫力;避開傳染源,不要到疫區旅游或活動,避免接觸嚙齒類動物,如鼠類、旱獺等;嚴禁打獵、剝食動物,避免處理不明死因的動物。跳蚤叮咬是肺鼠疫的重要傳播途徑,生活中可使用驅蟲劑驅趕跳蚤。若近期去過疫區或接觸了鼠疫患者,事后應隔離觀察9天,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立即就診。 ? ? ?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