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時,牡丹已分布在長安、洛陽等地,是文人、顯貴喜愛的花卉。而牡丹與“國花”二字聯系在一起,要到明代。
有研究考證,現存最早的相關記載是明代李夢陽的《牡丹成型群友來看》一詩,其中的“碧草春風筵席罷,何人道有國花存”兩句,生動地記載了詩友們共賞牡丹、口稱國花的情景。
讓“國花”這一稱謂與牡丹深度綁定的,是明萬歷年間西直門外極樂寺修建的一處“國花堂”。散文家袁中道的《珂雪齋集》記載“極樂寺左有國花堂,前堂以牡丹得名”,是當時京師豪俊宴飲雅集的好去處。牡丹的國花之名逐漸深入人心。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所說的“國花”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國花”并不相同,是指遠超群類、冠蓋全國之意,并沒有以花喻國的概念。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