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經歷二十余年發展,已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網絡文學原本包容駁雜,是一個邊界模糊的概念,而如今的文學網站卻幾乎都以“玄幻”“穿越”“都市”“言情”等幾類通俗小說的分類為統一面貌。互聯網媒體對通俗小說的貢獻在于以標簽鏈接等檢索技術,使特定類型迅速鎖定讀者,短期內獲得廣泛傳播。這樣一來,類型不僅是網站的欄目劃分依據,更是寫作模式和閱讀趣味的分野,讀者的喜愛通過評論打賞即時體現,表現得尤其直接。
以類型小說為主體的網絡文學效應之大,甚至能影響大眾文化的輿論生態。“杜拉拉”“裸婚”“三生三世”等,自網絡走向影視、書報,帶動社會輿論對當下職場、婚戀、知識產權保護等現實問題的關注。與此同時,網絡文學還率先在網上實現內容付費,探路粉絲經濟,使其自身從媒體上的小眾現象轉變為年產值數十億的龐大產業,其文化價值和創新價值顯而易見。
如今,網絡文學網站基本終結了網民自發創作。早期文學網站是“非專有性社會生產”:網民自發寫作、自發貢獻內容并帶來流量,構造有利于網站發展的共享經濟。2003年到2009年,大量新人投身網絡文學界,引起類型網絡文學爆發。我們現在看到的玄幻類《誅仙》、盜墓類《鬼吹燈》、穿越類《步步驚心》、歷史類《明朝那些事兒》等代表作都誕生在此間。對網站來說,自發創作成本低,但由于它強調共享、不重原創的“非專有性”,容易引發模仿跟風,后續商業開發難以確認權益歸屬。2010年“盛大訴百度案”后,網站、作家維權常態化,“全產權運營”和“IP”的興起,促使網絡文學轉向專業化生產。作者不再免費創作,類型也不再隨機出現,而由網站根據盈利能力精準定制:擁有大批付費讀者且容易改編為游戲的玄幻類得到大力推廣;擅長以所謂“爽點”提高粉絲黏性的作者獲得更多展示渠道和轉化機會;小眾類型寫手則因得不到相應回報而被迫轉型。
此外,網絡文學既然被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必然得具備公眾長期閱讀選擇中形成的某些穩定的、難以突破的“類特質”,結果因為一味迎合類型讀者趣味,導致作品雷同、套路化現象日漸突出。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作者套路化寫法就忽略整個網絡文學的進步。仍有寫作者不斷追求花樣翻新,一些新流派也常在慣性閱讀中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作品說明類型小說仍有一定容量,它將不斷從各個方面汲取營養壯大自身。特別是隨著產業鏈開發和網絡文學出海,網絡文學的優勢還將繼續保持較長一段時間。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每一代文學都有其生命的發展軌跡。作為近年來廣為流行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曾因對潮流話題的即時反映、與青年生活的深度融合、對原有文學出版機制的創新而具有積極進步的正能量。在日漸徹底的商業轉型和模式化寫作訓練之下,它的負面能量也日益顯現。如不警醒,網絡文學整體喪失動能將不可避免。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