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克祖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此前,在海外博彩公司公開的賠率榜上,湖南籍女作家殘雪赫然在列,且排名一度超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雖和村上春樹一樣無緣諾獎,但殘雪的知名度在國內大幅提升,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有“寫作女巫”之稱的殘雪,本名鄧小華,祖籍湖南耒陽。殘雪著有《五香街》《呂芳詩小姐》《赤腳醫生》等近90部作品,累計700余萬字。
此前,殘雪在國內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她的很多作品都較為難懂,有人說當她的書迷“有門檻”。但在海外,殘雪頗有名氣,是作品被譯介到海外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其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
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稱贊殘雪是“中國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別的作家”。
從裁縫到作家
殘雪是個地地道道的長沙妹子。
1953年5月,她出生在新湖南報(即現在的湖南日報)報社大院,父親鄧鈞洪當時是社長兼總編輯,后來殘雪在長沙文化圈也常被稱為“報社子弟”。出生后,父親給她取名鄧則梅,后來她自己改名鄧小華,“殘雪”是鄧小華走上文學之路后的筆名,并沿用至今。
4歲前,殘雪在報社的宿舍和幼兒園度過,湖南日報那個綠樹蔥蘢、一天到晚散發著油墨香的院子給她留下了人生最初的記憶,她的散文名篇《美麗南方之夏日》中便留下了這段生活的印記。后來她和家人搬到河西岳麓山居住。8歲時,一家人回到城里。她先后當過醫療站學徒、機械廠工人、英語代課老師,后來還與丈夫魯庸開了一家裁縫店,生意慢慢做出了名氣。
殘雪自小熱愛閱讀,讀童話故事,讀中西方古典文學作品。在父親的書柜里,排列著大部頭的哲學典籍,《辯證唯物論》《資本論》……殘雪做裁縫和寫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當時,因為夫妻倆的裁剪功夫好,縫紉精細,樣式新潮,生意十分興隆。上世紀80年代初期,殘雪開始創作。同時,她閱讀了大量西方現代派的文學作品,懷特、卡夫卡……這些西方作家的文學作品讓她從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中跳出,成了一位現代主義先鋒派作家。
出名的“怪”
上世紀80年代,殘雪已在中國文壇成名。不過,她的“怪”也出了名。
首先,作品“怪”。不少讀者抱怨說,殘雪的作品“難懂”,就連殘雪自己也說:“我的小說是屬于深奧難懂的那一類。”
細讀殘雪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在她的作品中,傳統文章所遵循的思路、框架、結構等一切組織和機構全部被打破,令讀者無從下手;她作品中的人也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猜不透”。人物互相之間猜不透,讀者也猜不透人物和作者,作者自己都猜不透自己;她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是語言,那些被詩化、被濃縮,猶如夢魘囈語般的語言,既有詩歌般的熱情與浪漫,也有哲理式的深刻和理性,既有鄉村俚語的樸素與生動,也有小丑式的戲謔與搞笑,它們是殘雪對傳統語言的顛覆和革新。
其次,脾氣“怪”。
在殘雪長達3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即使多次被人抱怨作品“難懂”,她依舊堅持最初的寫作態度和方向:用奇幻的想象、另類的書寫模式,對潛意識空間進行挖掘和探尋,在精神與物質、靈魂與肉體的困惑中,探索韌性的本質。她把自己的寫作稱之為“新實驗”,即拿自身做實驗的寫作。
殘雪“研究熱”
1987年至1997年,殘雪的作品已被翻譯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出版,殘雪在海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海外評論家以及媒體不吝辭藻,均給予這位中國作家極高的評價。美國《紐約時報》稱:“殘雪從一個似乎是病入膏肓的世界里創造了一種象征的、新鮮的語言。”日本《讀賣新聞》稱:“殘雪的作品不就是新的‘世界文學’的強有力的、先驅的作品嗎?”英國《時報》稱:“殘雪寫的小說,是中國近年來最革新的——她的小說好像不能放進任何一個單一的范疇。”
2015年,殘雪同時獲得3個國際文學獎提名:譽為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和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同年5月,殘雪與翻譯安娜莉絲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2019年,她的作品《新世紀愛情故事》被選入國際布克獎長名單。
經過近40年的艱苦奮斗,殘雪也成就了屬于她自己的文學特征和精神體系。殘雪,這位在中國最早從事實驗文學創作的女作家,用她的作品給世界文壇帶來了一股旋風。? ? ?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