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是萬里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鮮為人知的是,為了檢驗南京長江大橋滿足戰備需要的承載能力,1969年9月26日上午,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曾經調集80輛坦克、60輛汽車列隊做碾壓測試。
“能否滿足戰備需要”
許楓離休前曾任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據他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局勢異常緊張,國內戰備抓得很緊。
1969年9月,毛主席視察南京軍區,并在司令員許世友陪同下,參觀了南京長江大橋。站在大橋上,毛主席問許世友:“長江大橋能否滿足戰備需要?”這一問引起許世友的深思:怎樣才能檢驗出南京長江大橋的承載能力呢?
為檢驗南京長江大橋質量和坦克部隊應急作戰能力,許世友隨即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從江北調動一個坦克團給南京長江大橋做一次“碾壓測試”。這項任務,就交給了當時南京軍區坦克某師師長許楓。
排除爭議
這次史無前例的軍事行動,在軍區黨委會上是有爭議的,最大的反對聲就是擔心會不會把大橋真給壓壞了。許楓回憶道,當時有人提出南京長江大橋名揚世界,這么多的坦克從橋上壓過,萬一真損傷橋梁發生意外事故,后果不堪設想,甚至會造成政治影響,這個責任誰能擔得起?還有人擔心,坦克的履帶輾壞橋上的路面怎么辦?“那時候的柏油路不像現在的質量,高溫一曬都會化。”
許世友認真聽取大家提出的各種意見之后,慎重起見,他命令許楓召集幾位參與建造南京長江大橋的橋梁專家,盡快地拿出驗證坦克能否通過大橋的數據。隨后,許楓與幾位橋梁專家經過反復論證,并調來噸位最大、重達32噸的2輛重型坦克,在類似的城市道路上進行了測試。為防止坦克輾壞橋面,他們又在大橋路面上鋪設了三四層草包墊,車隊行走前用水澆濕,并規定坦克在整個橋面行駛過程中只許直行,不準轉彎。方案形成后,許楓立即上報許世友。“同意”!許世友大手一揮,“快去準備,我等著向毛主席匯報呢!”
時間緊、任務重,許楓抽調了全師最好的技術骨干,對每臺車輛進行反復檢修保養,確保萬無一失。
“長江大橋是好樣的”
1969年9月25日,許楓帶領所屬一個坦克團從皖北軍事訓練基地轉移到南京江北的花旗營集結待命。26日凌晨,坦克車隊按照預定方案,開到南京長江大橋北橋頭堡,80輛62式輕型坦克、60輛汽車一字排開,兩兩間隔50米,再加上前導車、宣傳車、指揮車等,整個車隊綿延近10公里,蔚為壯觀。
9月26日上午8時,許楓向坦克團傳達了許世友的命令:“行動開始!”隨后,3發信號彈升空,4輛三輪摩托車前行開道,2輛宣傳車緊跟其后,4個大廣播放著《東方紅》《解放軍進行曲》,十幾里外都能聽見。緊接著的指揮車上,許世友手持毛主席語錄,揮手向廣大市民示意。接著是坦克車隊,緩緩駛過大橋。這期間,許楓陪同許世友登上大橋南橋頭堡,居高臨下視察。
11時,整個車隊全部通過大橋橋面。許世友高聲宣布:“坦克部隊順利通過南京長江大橋,我要向毛主席報告這個好消息。長江大橋是好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好樣的。”事后,許世友向毛澤東主席報告:“主席放心,大橋完全滿足戰備需要。”? ? ?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