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某和章某曾合伙經營銷售房屋,后協商解散合伙時,章某經過結算,向鄧某出具了一份賬目明細。該明細載明,“本人與鄧某的合作結束,至2018年8月31日止,本人應分給鄧某50萬元,加上應還鄧某15萬元余款,總計65萬元,于2018年農歷12月底前分三期付清”。
隨后,章某陸續支付鄧某上涉款項共計45萬元,并歸還鄧某父親的借款本金15萬元。按照約定,章某尚余5萬未歸還。
今年年初,鄧某將章某訴至法院,要求其歸還“剩余借款20萬”,并自起訴之日起至實際付清之日止按年利率6%計算利息。
庭審過程中,原告和被告對上涉“15萬元余款”的性質產生了分歧:原告鄧某認為被告已還的15萬系其應得的合伙體應收款、提成等款項,故被告還需歸還20萬;被告章某則認為已還的15萬系其向鄧某父親的借款。面對僵持的局面承辦法官詢問雙方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測試(即測謊),兩人一口答應。
心理測試在寧波市人民檢察院內進行,章某首先來到寧波市檢察院辦案區接受測試。激勵測試成功實施后,章某的神情顯得愈發凝重起來,終于主動表示之前在法院作了部分虛假陳述,承認轉賬的64萬余元中其實只有60萬元是真正用于支付賬目明細的款項,其他的4萬余元是另外的提成、借款利息等,與賬目明細無關。
鄧某來測試的時候表現出壓力大,精神緊張,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主動向主測人員坦誠說出賬目明細中的“15萬元欠款”就是章某向其父親的借款,并且那筆借款章某確實已經還清。
經過審理,象山法院認為二人均違反了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應遵守的誠實信用原則,對原告鄧某作出罰款2萬元的決定,對被告章某作出罰款5千元的決定。最終,該案已經以調解方式結案,法院判決被告章某應于2019年9月25日前支付原告鄧某因合伙經營產生的款項5萬元。
據悉,該案為全國首例檢察機關運用心理測試技術,支持審判機關認定并處罰的民事虛假訴訟案件。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