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羿岑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是《孝經(jīng)》里的一句話。從小我的父母就教我各種古文詩詞,眾多詞句里飽含父母對我的美好期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可說來慚愧,我似乎經(jīng)常讓他們“失望”。面對父母的約束與“專制”,我總是心生不滿,屢次發(fā)生爭執(zhí)。直到某天我看到了兩道傷口,一些埋怨?jié)u漸釋然。
第一道疤痕在父親的手臂上,很長、很猙獰。這是幾年前一次交通事故中,為護(hù)住我而受的傷。事故發(fā)生后,父親面色如常地送我上學(xué),但他的傷口流著血,血浸染在衣服的墨色里。我問他疼不疼,他卻語氣輕快,答非所問,“沒關(guān)系的,黑衣服看不出血來 。”
把傷口藏起來,看不到血跡,卻不代表不會疼。父親總是這樣隱忍,默默地為我付出著……
另一道傷口在我母親的小腹上。我的母親皮膚很白,光潔細(xì)膩。這令人羨慕的皮膚上卻刻著一道又深又長、暗紅色的傷口。那是兩次剖腹產(chǎn)后留下的。為了我和弟弟,媽媽細(xì)嫩的皮膚被劃開過兩次,再兩次被針線密密地縫好。難以想象那是多么刻骨銘心的疼痛。
母親的愛就是這樣,忍受兩次鉆心的痛,成全兩個鮮活的生命……
我的父母寧愿往自己的身上添傷口,也要全心全力護(hù)我周全,我又怎么忍心因任性再讓他們受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其實很簡單,為父親捶一次背,為母親倒一杯茶,從點滴小事做起,便能讓他們沐浴來自孝心的溫暖陽光,感受子女對他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