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少、學得多”“無考試,零壓力”“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公平而優質的教育”……國內網絡媒體對芬蘭教育的相似化表述和簡單化歸因,更是將芬蘭打造成令人神往的教育理想國。只是,芬蘭教育果真如此嗎?
盡管芬蘭不同地區的師資水平和硬件設施差別不大,但是部分優質公立學校和一些學費不菲的私立國際學校往往被認為是“精英學校”。芬蘭廣播公司對芬蘭高中的排名顯示,首都赫爾辛基的高中占據了前十名半數以上,而且每年排名變化不大。排名依據是芬蘭學生在高校入學資格考試的四門必修課的平均分。芬蘭學者匹阿·塞潘恩在芬蘭三個大城市調查發現,20%至40%的本地義務教育學校被家長列為“強烈拒絕孩子就讀”,并且這些學校的半數在校生之后都選擇了轉學。同時,每個大城市都存在“極受歡迎”的基礎教育學校,且這些學校中75%的學生都來自其他學區。這說明擇校現象在芬蘭同樣存在。
至于“零壓力,無考試”的快樂學習,也是對芬蘭教育的誤解。芬蘭教育存在考試,也存在競爭和分流。初中學制三年,學生必須通過每門功課才能畢業,否則將延長一年學習時間,這激勵著芬蘭學生必須用功努力。初中畢業時,教師根據學生初二下學期的平均分、初三一年的學習表現以及最后的結業考試綜合打分,分數將決定學生去高中還是職校。優秀高中對入學有成績要求。
芬蘭高中課程繁多,僅主課就達到20門左右。要拿到高中畢業證,芬蘭學生必須參加全國統考,也即高校入學資格考試。
要讀大學,芬蘭學生還必須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考試由各高校院系安排,一般是院系官網公布參考書目,學生根據參考書備考。要在短短幾十天內啃下數百頁大部頭的專業課,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報考法律、醫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競爭激烈的專業,學生還必須參加課外輔導,在專業老師的幫助下消化新知識。
是時候摘掉濾鏡看芬蘭教育了。倘若我們對芬蘭教育的真相、復雜性視若無睹,將教育想象強加在芬蘭身上,如此推崇借鑒“芬蘭經驗”,可能對于反思、推動當前的教育改革毫無助益。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