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處理器性能的測試方法也算是百花爭鳴,各有各的路數,但數值是冰冷的,只有與實際應用掛鉤才真正對用戶有意義,特別是目前的輕薄本市場,8代、14nm 10代和10nm 10代混雜,價格也基本是互相交錯,讓很多讀者朋友產生了疑惑:究竟我該如何選?實用性能到底如何判斷優劣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打算簡單為大家分析的主題。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散熱相同的情況下,買8代不如買10nm 10代,14nm 10代與8代在使用上拉不開距離。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輕薄本九成九的應用都是基礎應用,比如Office辦公、瀏覽器、社交甚至一些簡單的編程,而這些應用比拼的,是單核性能,以10nm Core i7 1065G7為例,雖然它的單核看起來只有3.9GHz,但在應用場景覆蓋和處理器指令調用很具代表性的GeekBench 5測試里,它的單核分數可以跑到1300分以上,而14nm 10代處理器如Core i7 10510U,在頻率足足高出0.9GHz的情況下卻幾乎無法超過1300分。即便是要比較多核,也基本是10nm勝出,所以從日常性能的角度來看,10nm 10代處理器無疑是第一選擇,而且現在的價格也并不夸張。
而且從指令集的角度來說,支持AVX512并且明顯提升了AVX/AVX2的IPC,所以如果僅僅看Cinebench R15這種老指令集測試的話Core i7 1065G7和Core i7 10510U或許拉不開差距,但10nm顯然在未來應用里會更具優勢。以游戲為例,育碧的新游戲基本都用上了AVX指令集,隨著接下來英特爾Embree API的鋪開,高寬度的AVX指令集在未來還是很有市場,所以新處理器很多時候還是在戰未來。更重要的是10nm制程還能同步降低運行功耗,并結合新的動態調節2.0電源策略,學習用戶使用習慣并自動調整PL級別和TDP,這也是很有趣的技術。
而14nm的10代與8代采用相同的架構,雖然有高頻的優勢,但在日常應用中很難兌現,考慮到它的產品價格往往比對應等級的8代處理器機型更高,在其余配置類同的情況下就不如考慮8代了。所以再次總結:對于普通輕薄本用戶來說,我們的建議是要么選10nm的10代機型,要么就從性價比的角度選8代機型,過渡性質的14nm 10代機型除非在其他方面很有特點,或者你喜歡的品牌就只有這個平臺,否則基本可以不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