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起未成年人嚴重暴力事件先后曝出,又一次引發“‘魔童降世’誰來管”的討論。在遼寧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童,因未滿14周歲,被認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在四川仁壽,15歲中學生因對老師日常管理不滿,用磚頭數次擊打老師頭部,致老師流血倒地。
情節惡劣,社會關注,輿論憤怒。10月26日,恰逢《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接受審議。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立法焦點:對于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法律究竟該怎么辦?
幾乎每次類似事件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都是最響亮的呼吁之一。的確,“未成年”不是肆意犯罪的護身符,但防止“魔童犯罪”這個責任,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無力獨自承擔之重。假設因14歲太高改為13歲,后來又發生了12歲的暴力事件,入罪的年齡標準是不是要改為11歲?如此“步步退”,終究是無解之局。
每一名少年犯走向犯罪之前,都不會毫無征兆。從某種程度上說,未成年人犯罪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失敗,意味著學校監管的失守,意味著社區治理的失靈。對“魔童”犯罪,社會和法律都該有更積極的作為!26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一些思考值得注意——
第一,對未成年人的嚴重惡性犯罪,考慮“個案特別處理”。鄭功成委員表示,如果沒有刑事責任和刑法處置,不足以震懾。對未成年人不光是預防犯罪的問題,還要有懲治犯罪的內容。有與會人員建議設立未成年人重罪審判的特別法庭,統一審理未成年人重罪犯。殷方龍委員建議,對未成年人犯罪并不宜一刀切、統統不追究法律責任,有的情節特別惡劣、民憤極大的,可以考慮個案的特別處理。
第二,養出“魔童”的父母,考慮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吳月委員表示,草案沒有規定家庭成員監護失職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由于監護不良或缺失受到懲戒的監護人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建議在草案中明確“監護人失職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切實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預防由口號變為可操作的法律條文。
第三,對不同等級的未成年人犯罪,考慮實施“分級預防”、細化教育矯治,推動全社會參與。在目前的修訂草案中,未成年人的偏常行為,被劃分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三個等級:對于不良行為,父母、學校有管教的義務,如果情節嚴重或者拒不改正,學校可以根據情況予以紀律處分;如果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可能被送到專門學校進行矯治;犯罪行為則由少年司法依法懲處。對于一些本應進行治安管理處罰,卻因為年齡原因不予處理的情況,修訂草案特別規定了公安機關可以采取的“八項過渡性教育矯治措施”。對嚴重不良行為情節惡劣或者拒不配合、接受教育矯治措施的未成年人,規定可以送專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 (綜合《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長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