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復旦大學開設了一門叫作“似是而非”的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命名。那么這門課究竟為同學們上的是什么內容呢?
它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簡言之,這是一門向學生闡述什么是“偽科學”的課程。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講述有關“偽科學”的事例。
根據課程表安排,計算機系陳翌佳講授“比特幣”是技術革新還是龐氏騙局;物理系盛衛東講授“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手機輻射有危害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講授“漢字是象形文字嗎”;課程組織開設者樓紅衛自己則講授用簡單數學發現謬誤。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里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樓紅衛說,對與不對,不在于論據的對錯,而是在于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
糾正偏見,提供思考,或許正是樓紅衛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樓紅衛表示:太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于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時常會有錯誤的認知,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尤其是當他們面對本專業之外的一些爭議時。
而“似是而非”課則集結了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管理學、計算機科學、醫學、文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在內的眾多學科骨干教師,講課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元,意圖普及正確思維和糾正偏見。
科學的謬誤應該終結在大學校園里,我們的學生未來走上社會時,不僅應該具備用科學和邏輯的眼光分辨身邊世界的能力,也應該對這個世界產生更積極的影響,而不是仍然帶著對科學謬誤的深深認同。樓紅衛說,這也是他和許多同事的共同想法。
“似是而非”課在復旦火了。
(據中新社10.24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