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然
肆意妄為,橫行鄉里,暴力控制基層組織;欺行霸市,強攬工程,非法控制建筑、物業、市場等行業;暴虐成性,兇惡殘暴,多次采取惡性手段,傷害、威脅基層群眾……近日,山東省肥城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張宸、趙文菊等37人涉嫌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尋釁滋事罪等犯罪一案提起公訴。據公開報道,張宸父母及其本人均曾獲“勞模”稱號。而該案也被官方稱為“隱藏深、勢力大并戴有政治光環的大案要案”。
媒體報道顯示,2010年,張宸的父親去世后,其接替父親進入社區工作,曾任山東省新泰市青云街道青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兼青云街道胡家溝村第一書記,同時還擔任新泰市新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負責人,其母趙某則在多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憑借這些身份,其母子二人在新泰市糾集多名家族成員和一些有前科的人員,長期把持基層政權,逐步形成了有多名骨干成員的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
公開語境下,這是遠近聞名的“勞模之家”,張宸個人既是社區“一把手”,也是多家企業負責人。而背地里,卻是一手把持基層政權,一手掌控著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這樣的反差著實過于諷刺。從目前所披露的信息看,如此“黑白兩道”儼然通吃的基層涉黑案例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其實并非無跡可循。
其實,近年來所查處不少典型的基層涉黑案件中,都有著“黑白兩道”通吃的特征。一些涉黑案件背后,往往牽出蘿卜帶出泥,充斥著權錢交易、“保護傘”等魅影。就此而言,“勞模之家”的光環雖然被戳破了,但其背后是否有“保護傘”,也應深查。這也提醒治理部門,不能再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待涉黑犯罪,掃黑也不能被個別人的身份和頭銜所迷惑。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