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今年80歲的林寅之,退休前在青島市李滄區文化館工作。數十年間,他一方面承擔下鄉采錄民間音樂、輔導群眾音樂創作、組織各種音樂活動等各種繁忙的業務,另一方面還以勤奮鉆研的精神默默耕耘著自己終生不棄的音樂創作和學術研究。日前,他歷時9年完成的30余萬字的新作《老虎磨牙文集》正式出版發行,筆耕不輟的精神讓人感動。
林寅之老家是煙臺棲霞市文石村,農村生活艱苦而豐富,他的音樂啟蒙就發生在那里。“農村的集市很熱鬧,有一次我去鄰村趕集,路上遇到了一位男青年正在拉胡琴,那曲子悠揚婉轉太好聽了,我瞬間被迷住了。”林寅之介紹,回家后,他異想天開地動手做起胡琴來,最后居然鼓搗成了一把,每天聽著吱吱嘎嘎的響聲,他內心樂開了花。
后來,林寅之再次碰上那位拉胡琴的男青年,并邀請對方去家里玩,從此男青年成了他的啟蒙老師。
1958年,林寅之進入青島人民廣播電臺藝術團民樂隊,從此,每周六晚上都要到廣播電臺排練,錄音或演出。那段經歷開拓了林寅之的音樂視野,使他學習到了很多音樂知識,掌握了不少新的樂曲。林寅之后來幾經輾轉到了滄口文化館工作,從音樂干部、文藝組長、干到副館長、館長,直到1999年退休。
本次出版的《老虎磨牙文集》是林寅之繼 《琵琶古曲 〈十面埋伏〉版本集錦與研究》《寅時虎嘯》《周廣仁鋼琴教學藝術》《樂樂樂閣隨想》4本著述之后,出版的最新文集。
“2010年出版《樂樂閣隨想》后,本來打算封筆,老伴一直鼓勵我繼續創作研究,沒想到自己80歲的時候還能出一本新書,非常有意義。”林寅之透露,書名之所以叫《老虎磨牙》,是源于小時候父親對他講的一個故事:年邁的老虎要經常磨礪牙齒,才能夠捕捉到食物。自己年齡大了,還愿意在音樂領域上繼續研究,希望能給別人提供音樂上的幫助。(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