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的“減負令”讓“南京家長已瘋”傳遍社交媒體,同時受到關注的還有浙江剛發布的中小學生“減負33條”。減負不是新話題,但每次有新文件新措施出臺,總能引起新一輪爭議。對于減負,到底該怎么看?
減負政策難免遭到“軟抵抗”——小學生晚上9點、初中生晚上10點之后不寫作業,浙江征求意見稿中這一條引發熱議。家長對孩子繁重的作業自然是有意見的,但一遇見減負新規,往往又會大吃一驚:那要是別人家孩子手快做完了呢?真做不完,老師會不會不高興?所以,只要教育評價特別是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不變,減負政策在執行和落實中就難免會遭到各種各樣的“軟抵抗”。
減負不能簡單化,也沒必要妖魔化——禁止學生帶卷子回家、每學期只考一次試……綜合目前信息看,南京在執行減負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簡單化和粗暴化的問題,這一點必須糾正。減負的大方向固然沒錯,但也要講究方法,要循序漸進,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解釋。減負簡單化固然不可取,但更沒必要妖魔化。許多家長站在自己主觀的角度,把減負駁得一無是處,但未必真的理解教育,理解孩子的感受。
未從源頭解決問題,無法真正減負—— 一些家長對于減負的焦慮,更多出于一種競爭焦慮。減負減了很多年,依然沒減掉教育中的功利性。要治教育的病,卻不只是教育領域要吃藥。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是沒有辦法實現減負目標的。
(綜合《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