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一首《我和我的祖國》以快閃的形式唱響海內外。這首歌的曲作者秦詠誠和詞作者張藜都是遼寧人,都出生在渤海之濱的大連,又都在“東北魯藝”學習并走上藝術道路。他們聯袂創作的這首歌曲以優美的旋律歌頌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人民,又經過歌唱家李谷一的深情演唱,成為傳唱數十年的經典愛國主義歌曲。筆者曾與遼寧省文聯的專家多有接觸,了解到在歌曲的背后,還有著令人感動卻又鮮為人知的往事……
先有旋律后有歌詞
說起這首歌的創作,還有一段兩位音樂家純真友誼的佳話。1984年的一天,在沈陽音樂學院工作的秦詠誠正在北京參加中央教育行政學院組織的學習班,忽然接到了老朋友——北京民族樂團創作室專職創作員張藜打來的一個電話,張藜在電話中開門見山:“老秦啊,我想請你再寫一首和《海濱音詩》同樣情調,但旋律又不雷同的曲譜,周末來我家做客,咱們敘敘舊……”放下電話,秦詠誠不覺回想起《海濱音詩》的旋律,這是他在1962年創作的小提琴曲,表達了自己對海濱故鄉的無限深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祖國深深的熱愛。這首曲子的主題旋律具有很強的歌唱性,許多聽眾都說從中“聽”到了碧波蕩漾微風輕拂的美麗海濱景色,在當年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首演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和熱烈的稱贊。
周末,秦詠誠如約來到張藜家,兩個大連老鄉聊起家鄉的海,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在海邊“趕海”撿小魚小蝦,伴著濤聲進入夢鄉,沐浴著海風在沙灘上奔跑……這些兒時熟悉的生活場景,瞬間將已過不惑之年的秦張二人的思緒帶回渤海之濱。雖然他們年輕時就離開家鄉,但是對大海的感情總也割舍不斷。如果說關東大地是他們學習成長走上革命和藝術道路的土壤,那么浩瀚的大海便賦予了兩位藝術家豁達的性格和寬廣的胸懷。聊著聊著,張藜突然提出:“老秦,你看這個新曲子改成‘下行’的怎么樣?”秦詠誠眼前一亮,拿過紙筆,將《海濱音詩》的“上行”旋律“51235……”改為“下行”的旋律“56543215……”,他哼唱幾句揮筆寫下了新歌的主旋律,張藜在一旁聽了不由得拍手叫好。有了主旋律,歌曲創作起來就如同有了主線和靈魂,秦詠誠的創作激情被瞬間喚起,構思如大海的波濤追風逐浪。短短二十幾分鐘,《我和我的祖國》的曲譜就一氣呵成。陶醉在創作靈感中的兩個人不曾想到,這首曲子會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成為膾炙人口、傳唱不衰的愛國主義金曲。他們只是覺得,這首曲子唱出了他們共同的思想和情感,來得竟是如此地默契與和諧。這時,張藜的夫人端來熱氣騰騰的家鄉飯菜,兩個人品著熟悉的味道,端起香醇的美酒,繼續講述著故鄉、大海和音樂創作的故事。
歌詞最終在張家界產生
許多歌曲是先有歌詞后譜曲,而《我和我的祖國》則是先有曲子后填詞。張藜拿著秦詠誠譜好的曲子,并沒有急于填詞,而是反復思考和揣摩曲譜的每一個音符和節奏,期望給這首優美的曲子配上最合適的詞句。曲譜在張黎懷里揣了
很長時間,一有興致就拿出來吟唱,尋找感覺。有一次他從北京到福建出差,在火車上臨睡前又回想這個曲調,想著想著,居然叼著煙卷睡著了,醒來才發現把火車臥鋪的枕頭燒了個洞。張藜有些懊惱,但也隱約感覺到,自己將會迎來一首暌違已久的佳作。當年秋季,他去湘鄂兩省采風,中秋節那天,來到張家界景區天門山腳下。張黎望著眼前天門山壯美的自然風光,忽然感到似曾相識——挺拔的群峰被靄靄云霧繚繞,猶如故鄉海濱云霞中時隱時現的蜃樓仙境,腳下潺潺流水的小溪,好似海邊礁石縫隙中不斷涌進又退出的海浪在歡快地歌唱。他的思緒在群山峻嶺和波濤海浪中切換,創作的靈感在這種碰撞中迸發,找出揣在懷里已經有些褶皺的曲譜,激動地把埋在心里的話寫出來……在湖南同志為迎接采風團一行而召開的中秋聯歡晚會上,張黎深情地朗誦了這首新詞——“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內化于心的優美旋律,飽含赤子之情的華美筆觸,都化作了贊頌祖國的深情詞句。這首《我和我的祖國》一出,令在場的許多藝術家都站起來為之喝彩。很快,這首歌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由衷喜愛。30多年過去,直到今天,它還是人們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最深切的表達和最直接的心聲。
(摘自《沈陽日報》 沈成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