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一件維多利亞時代和洛可可時期的縣連班洛麗塔裙子,可能價值一輛捷達車甚至一套房子。一件價值千元的裙子一次轉手便可賺取2000元差價。因此,繼“炒鞋”“炒盲盒”之后,“炒裙子”又火了起來,一些人開始囤積各式裙子。
一些材料珍貴、款式稀少的裙子,確實會比常見的裙子高出一些價格,甚至因為數量稀少而被推高價格。不過,再怎么推高,裙子終究還是裙子,布料終有舊了的時候,其中埋藏著巨大的風險。據報道,有一條裙子走紅之后,最終經歷了多輪販賣,從1000多元幾經轉手,賣到了2萬元,但好景不長,最后一個“炒裙客”以4000元出手都沒有賣出去。
面對網絡平臺上各種“炒裙”信息,人們如果不加以辨別,勢必陷入暴富夢想的陷阱。換句話說,人們不能只看到“炒裙”帶來的暴利,卻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從此前的“炒核桃”“炒房子”“炒鞋子”來看,投資者往往只看到收益卻忘記了風險,最后造成了損失。所以,對監管部門而言,不應坐等市場規律來調節“炒裙”等投資亂象,應主動加強風險警示,及時預防和防范相關風險,特別是要嚴厲打擊其中的違法行為。相關投資者則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要被某些“傳銷式”的畸形創富概念迷了心竅,最終落得欲哭無淚。
(據中國青年網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