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劉振興
? 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李曙光,小時候也是個曾遇到考試就害怕,長期在及格線上徘徊的“丙等生”。從害怕考試的“丙等生”搖身變成文體兼修的“全優生”,李曙光完成了逆襲。在與中學生交流時,他曾以荷花自喻:“春天山花爛漫時,我在水中眠;夏天才露尖尖角,遲開也鮮艷。”這位78歲的老院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寄語青少年一代:有的人年少有為,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害怕考試的“丙等生”成了“全優生”
? 李曙光小時候,母親曾說他“跟同齡的孩子比,腦瓜子不行”。
? 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李曙光都是個“害怕考試”的孩子:甲、乙、丙、丁四個等級,他每次考試的成績基本上都是丙,相當于剛剛及格。他一度極其自卑,朋友圈子也都是一群調皮的孩子。四年級時,李曙光和一群孩子玩摔跤,不慎摔傷,以致手臂骨折,休學半年,無奈之下只好選擇留級。不料復學之后,李曙光突然有了頓悟的感覺,學習變得容易起來,成績一躍進入班級前三。
接觸社會百業,不要死讀書
? 李曙光院士的中學時光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年代。在學業的間隙,他曾到華北縫紉機廠的大爐班當鑄工,周末他還在天津勸業場商店當過售貨員,不打算盤用口算,一站就是8個小時。他甚至還到公安局偵查科當過助手,幫助破案,才知道“原來破案并不像小說寫的那樣”。
“做什么事情都有它艱苦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規律”,回首青蔥歲月,李曙光感慨接觸社會百業,能夠“對整個社會建立起一個系統的認知,而不是只會讀死書”。
高二那年,喜歡運動但是跑跳能力不強的李曙光,憑著好視力和臂力的優勢,進入學校剛剛成立的射擊隊,“頭一次光榮地擠進了校隊”。
? 不久,李曙光代表學校參加了天津市舉辦的射擊比賽,參賽項目是無托小口徑步槍臥姿50米射擊比賽。他前面的9槍打出了83環的好成績——多數都是9環,甚至還有10環。
? 就在此時,他思想上開起小差,想著最后一槍隨便打個二三環就穩拿三級運動員了,心里美滋滋的,于是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托槍的手再也穩不住了。因為時間到了,他慌忙中扣動扳機,眼前的一幕卻讓他瞠目結舌——這決定成敗的最后一槍,子彈脫靶了。
? 就這樣,李曙光與近在咫尺的榮譽失之交臂,這也成為他青少年時代最“慘痛”的一次教訓。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他總是時時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有私心雜念,不能過于注重個人名利,不然思想就會不專注,做事就會出問題”。
專業的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 高考前,他計劃第一志愿報北航,但中學校長建議他考慮報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空氣動力學領域權威錢學森先生擔任成立不久的中科大力學系主任,他毫不猶豫地將第一志愿改為中國科大。當他興高采烈地到中國科大報到時,卻被告知:他被錄取到地球化學專業。“自己本想上天,這下入地了。”夢想化為泡影,李曙光徹夜難眠。最終他選擇了服從分配。
? “所謂專業興趣并非天生而來,也可以通過學習和鉆研培養出來。”從此他擺正心態努力學習,1963年還被評為中國科大首屆優秀學生。
? “成就感是產生和鞏固興趣的重要因素。”李曙光說。
? 1976年開始的國家鐵礦科研會戰中,李曙光任中科院鞍山——本溪鐵礦科研隊弓長嶺黑富礦科研組長。當時“弓長嶺東南區深部是否存在富礦”有爭議,李曙光提出“用多元統計的數學方法作一個弓長嶺富礦體的空間演化趨勢面分析”,來判斷東南區深部是否存在富礦體及存在部位。
? 李曙光的研究預測了該區第25勘探線負500米處存在富礦。這一預測結果被當時的國家冶金部接受,并調千米鉆進行鉆探驗證。結果就在他預測的位置上,一鉆打出了13米厚的富礦層。
? “那一刻才真正感覺到,我還能用地球化學方法為國家做點事。”學有所用,巨大的成就感讓李曙光對專業研究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從此掀開了科研人生中不斷綻放光彩的新篇章。(摘自《中國青年報》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