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鐵明
化學是求變的學科,學生經過了多年的不同學科的學習,大多已養成求同思維,在化學學習中,往往不注重細節,忽略實驗中的不同,做題也只看表面,想走捷徑,不善于總結,學一是一。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學習中要引入求異思維。
一、化學實驗認真觀察,注重細節,找出不同,分析原因
初中化學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中做過鐵和硫酸銅的反應實驗,證明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很多人都是仔細觀察托盤天平指針的變化,而對細小的傾斜忽略不計。其實,在實驗中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鐵絲表面有紅色固體生成,溶液由藍色逐漸變成淺綠色外,溶液中還有少量氣泡生成,而現實情況是99.9%的學生都不會發現這個問題。
因此,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研判,分析原因,這樣幾次實驗后學生就能慢慢養成求同存異的思維方式,為以后化學思維的養成打好基礎。
二、化學習題,舉一反三,鍛煉思維
列舉一道關于配制溶液的習題:請選擇適當儀器和藥品,配制100克10%的氯化鈉溶液。這道題對學生來說并不難。
1.在方法雷同的基礎上再前進一點點
普遍的方法是用托盤天平稱量10克氯化鈉,再用量筒量取90毫升水,最后放到燒杯中。對于這種做法,要肯定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完善步驟,確定方案,進行實施。
2.拓展思維
配制溶液固定的思維是用溶質和溶劑,但其實也可以用溶液、溶質、溶劑。這個思維方式引入后,學生馬上提出用濃溶液和溶劑,用稀溶液和溶質,有了十幾種可行的方法,思路一下拓寬了。
3.追求完美,發現問題
如何把題解答正確?針對不同原理,采用不同操作,選用不同儀器,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這道題,也復習了各種儀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聯系生活實際,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燒水的壺用久會出現“水銹”,也有人叫它“水垢”。處理方法有換新壺、用針等物品刮去水垢,或者用食醋浸泡,最后發現最經濟、方便、徹底的方法是用食醋浸泡。學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過這類問題,但基本視而不見,這時動員學生取來家里壺中的水垢,分組進行探究,讓化學走進生活,也讓學生明白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物質就是化學求異的結果。
四、等量代換,抓住規律
初中化學三酸二堿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面面俱到的教學方法,結果是重點不突出,也沒有規律可尋,最后學生學習起來特別困難,導致酸堿的教學成了學生學習的分水嶺。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物質,通過學生的分組探究實驗,探究這種物質的性質,再采用對比實驗法探究其他物質的異同,通過表格記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如實記錄、找出規律。以后再遇到類似的物質則可以用替代法解決,例如在習題和工業生產中常常會遇到氫氧化鉀,因熟悉氫氧化鈉就可以用之代替。
求異思維的典范,家喻戶曉的故事有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他們雖然沒有豐富的求異思維理論,卻在實踐中嘗到了求異思維的好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把握好求異思維的度,不讓學生走極端,客觀看待問題,發揮學生優勢,主動探究,就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