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樹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犯許多錯誤。當孩子犯了錯,我們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讓他吸取教訓、認錯道歉、保證不犯,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學到正確的做法、培養(yǎng)積極的品質(zhì)。
莫莫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從小就很內(nèi)向,不善于表達,朋友很少。壯壯是他的同班同學,經(jīng)常逗莫莫生氣,以此為樂。一次課間休息時,壯壯又來招惹莫莫,他給莫莫起了難聽的綽號,還搶走了他的文具袋。莫莫終于忍不住了,他追了上去,打了壯壯一拳。這一幕剛好被經(jīng)過的老師看見,老師把他們帶到辦公室詢問,莫莫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反倒是壯壯伶牙利齒、惡人先告狀,結(jié)果老師狠狠批評了莫莫,還給莫莫媽媽打了電話。
莫莫的媽媽這兩天工作很忙、壓力特別大。接到電話后,她內(nèi)心五味雜陳。放學時,她來校門口接莫莫,一見到老師帶著全班同學來到校門口,媽媽幾步?jīng)_上前去,大聲質(zhì)問孩子:“你怎么回事?為什么打同學?”莫莫羞憤不已,往媽媽的膝蓋上打了一拳……
這件事,莫莫媽媽的做法有不妥之處。首先,她選擇放學時,在校門口和孩子交流“打架事件”,這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其次,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就厲聲質(zhì)問,讓原本就受了委屈的孩子更加難過,覺得媽媽完全不在意他的感受。莫莫溝通表達能力較弱,不善于解決同伴交往中的問題,如果家長換個角度看待“打同學”的事件,它完全可以成為鍛煉孩子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契機。
生活中,以下這些時機通常不適合與孩子談論他的錯誤:
周圍人群帶來壓力時 當你和孩子探討他的錯誤時,他通常會感到愧疚和羞恥。如果周圍有孩子的同學、老師、其他家長,會大大增加孩子承受的羞辱感,容易激起他的反抗。同時,家長也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難以做到平和、耐心。因此,最好選擇比較私密的空間,和孩子單獨交流。
雙方處于情緒中 當你覺察到任何一方還帶有情緒時,最好選擇暫停。你可以這么說:“我看到你現(xiàn)在很生氣,很難過,我想等你好受一些了再談這件事,你看好嗎?”這不僅能讓孩子冷靜下來,還傳遞了父母的關(guān)懷。
家長還沒準備好 當你還沒準備好,不如坦誠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我現(xiàn)在還沒考慮好如何與你探討這件事,我需要再準備一下,我們晚上討論好嗎?”這樣說,孩子會感到你在認真準備如何幫助他,而非教訓他。
為了弄清事情的全貌,從孩子的視角理解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向孩子提問,鼓勵他表達。
首先,可以詢問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能不能說說看,當時發(fā)生了什么?”“后來呢?他這么做了,你又是怎么做的?”“類似的事情以前發(fā)生過嗎?”……這不僅能逐漸還原事件的全貌,也能鍛煉孩子如何有條理地敘述。
同時,還可以問問孩子的感受:“當壯壯拿走了你的文具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當老師來詢問你們的時候,你的心情如何?”如果孩子無法準確描述情緒,你可以讓他選擇:“你當時的感受,是生氣?委屈?難過?緊張?還是傷心?更接近哪一個呢?”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正是在培養(yǎng)他的情商。
最后,還可以讓孩子說說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你能不能猜一猜,當壯壯拿走你的文具袋,你去追他的時候,他是怎么想的?”“當你打了壯壯,他的心情怎么樣?”這能幫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對提升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至關(guān)重要。
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以后,就要尋找解決方案了,讓孩子掌握正確應對的方法。
顯然,我們不能止于“打人是不對的”“下次再打人,我就扣你零花錢”……而且,“你應該好好和他講道理”“同學間應該和和氣氣,做好朋友”……這或許在成人眼中合情合理,但在孩子的世界卻未必奏效。
要找到真的對孩子有用的好辦法,可以邀請孩子進行角色扮演。例如,媽媽可以先來扮演壯壯,讓孩子扮演他自己,重現(xiàn)一下當時的情境。這可能有助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還可以進行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壯壯,媽媽扮演孩子,這有助于讓孩子從壯壯的角度看待問題。
總結(jié):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真誠、尊重地和孩子交流,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孩子從錯誤中培養(yǎng)受益一生的品質(zhì)和技能。這個過程固然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和智慧,但為了孩子,這值得我們付出。
(:37°女人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