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
印度一年中各種節日多如牛毛,灑紅節是其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類似于西方的狂歡節,其本質就是讓全民盡情釋放壓力,享受快樂,可以說是印度最充滿激情和最具生命力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印度人最喜歡說:“如果春天已經來臨,荷麗(即灑紅節)還會遠嗎?”
3月下旬去印度的游客非常幸運,正好可以趕上一年一度的灑紅節,感受一個激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印度,一個充滿色彩的國度。
灑紅節是印度最著名的古老節日之一,原本被稱為Holika,現在也叫Vasanta-Mahotsava或是Kama-Mahotsava,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作灑紅節、霍利節、胡里節或是色彩節。以月盈之后的第一天開始計算,預示著春季的到來(春天從第二天開始)。因此,灑紅節又被稱為印度的新年。它象征著單調乏味的冬天結束,多姿多彩的春天到來;所以,印度人用“灑紅節”慶祝春天的來臨。
在這一天,人們互拋用花朵制成的紅粉,相互投擲水球,迎接春天的到來。之后,灑紅節逐漸流行到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
灑紅節的前一天,德里的市場像往常一樣熱鬧和擁擠。商人們虔誠地做完祈禱就開始招徠生意。力夫們在人群中穿梭,頭上頂著用樹枝條編成的筐,里面裝滿了客人預定的貨物。唯一與平時不一樣的是,所有店鋪都在售賣各色的顏色粉,還有水槍、水球—這些都是為灑紅節準備的。畢竟,灑紅節是印度舉國慶祝的兩大民族節日之一。
雖然第二天才是灑紅節,但德里一派節日的氣氛。一路上,見到最多的情景是:大家手上提著從商店里采購回來的節日用品,有吃的,有用的;當中一定會有一袋袋顏色不同的顏料粉。無論是懷著美好期待的本地人,還是充滿好奇的游客,都會或多或少買上一些顏色粉。
最先過節的要數街上的神牛、綿羊和小狗等,它們早已被人染上了各種顏色,在人群中游蕩……
灑紅節當天,大家一見面,沒有像以往那樣寒暄問候,而是直接以顏色粉相互攻擊。這也是當天最流行的問候方式。也許因為早已習慣,人們對這種特別的問候方式也沒有過多驚詫。不到一刻鐘,身邊人的臉上、頭發上和衣服上都沾滿了各種色彩。環顧四周,人人都變成了會動的色彩涂鴉。
來到大街上,眼前的男女老幼都是一身重彩,無人幸免,平日靦腆的姑娘們也互相嬉鬧著,卷入了這場“色彩之戰”,不時還有人將彩色的紙屑撒向空中。淘氣的孩子們把裝滿顏料水的氣球扔到毫無防備的路人頭上,有的則拿起盛滿顏料的水槍向人噴射。沒有人會因受到突襲而生氣大罵,反倒很樂意被涂抹。霎時間,每個人都變成濃墨重彩的“大花臉”,衣服也變得色彩斑斕。一路走來,到處是那些臉上、身上涂得五顏六色的行人;唯一不變的是所有人臉上都掛滿笑容。
這一天,不管認識與否,大家相互追逐,相互潑紅灑綠、互畫花臉、互擲水球,以示吉祥,不分年齡性別,也沒有貴賤之分和種姓之別,所有的煩惱和負擔都被暫時遺忘,人們只想用最鮮艷的顏色表達自己的祝福。除了互相涂抹,孩子們還會對平時尊敬有加的老人突然投擲深紅或菊黃色的顏料,然后興奮地手舞足蹈。街道上成了色彩的海洋。在涂抹顏料和潑灑彩色水的過程中,大家都努力把歡樂送給別人,讓幸福澆灌全身。碰巧的話,你還有可能被樓上扔下來的雞蛋砸中,一路滴著黃湯前行。印度人在這一天捉弄別人時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請別生氣,這是灑紅節!”
天黑后,大家把用草和紙扎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并圍著火堆奔跑舞蹈,還用水和各種顏料互相潑投、涂抹。盛會結束后,人們帶著滿身色彩回到住所,開始進行自我“清理”工作。
對于被涂抹的人來說,基本不用擔心顏料對皮膚造成傷害,因為它們都是天然的。不過,也有報道說,部分不法商販銷售含鉛等化學物質的顏料。所以,如果下次趕上灑紅節,記得最好先在皮膚上涂層保護油。
不要以為印度各地的灑紅節都是一樣的,距離首都新德里約100千米的北方邦布拉吉地區的灑紅節就與眾不同—當地女性會以“棒打男人”的方式來過節。這一奇特習俗每年都吸引來大批外地民眾。
灑紅節當天,布拉吉地區的印度女性會穿上五顏六色的服裝,人手一根長長的棍棒,早早來到當地名叫巴薩納的小村莊,守在村口及各條小巷附近,等待男人們的到來。與此同時,男人們則聚集在名叫南德岡的村莊,穿著厚衣服,帶上盾牌,載歌載舞向巴薩納進發。兩方相遇后,一場“女打男”的好戲立即上演。“女打男”的力度很有講究,既不是明顯假打,又不能讓挨打的人身受重傷。許多時候,幾名女性會把棍棒集中在同一個“目標”身上,手持盾牌抵御的男人一開始還用夸張的表情裝出痛苦狀,很快便落荒而逃。晚上,遍體鱗傷的男人回到家中,妻子一定會端上最好吃的甜食進行撫慰。
據介紹,這種奇特的習俗源于古老的印度教傳說。南德岡是印度教“英雄之神”克里什那出生的地方,巴薩納是他的妻子拉達的家鄉。相傳,克里什那結婚前,經常到巴薩納村閑逛,并用惡作劇來嘲弄拉達以及她的女伴。這種惡行引起了當地女性的不滿,她們每次見到克里什那,都用棍棒對其進行驅趕。
很多游客都不相信印度竟有“打男人節”,因為在到印度之前,大家就聽說過,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一旦結婚就要辭去工作,在家做家務。當看到男人被打時,游客們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挨打才能不打人。”按照當地民眾的說法,灑紅節期間的一頓痛毆,不但不會讓男人心懷不滿,反而有利于家庭和睦。女性們聚集在一起,體驗一回“當家作主”的感覺,得以改善心情。男人們則對挨打樂此不疲,每年從南德岡前往巴薩納的大軍中,上至60歲老人,下至10歲孩童,都樂得體驗一番“棒如雨下”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挨過打的男人會對“棍棒之苦”深有體會,反正當地的家庭暴力事件比印度的全國平均水平要低。印度其他地區的一些居民也會在節日期間前往南德岡,做一回“英雄之神”克里什那,來接受拉達們的棍棒教誨。
通常來說,每個節日都有一段動人的傳奇故事,灑紅節也不例外。相傳,古代有個名叫希蘭亞格西普的魔王,要臣民奉其為神明;可他的小兒子普拉哈拉德帶頭執意不從,依然堅持對大神毗濕奴的信仰。魔王因此對兒子懷恨在心,并對其進行了種種殘酷折磨,甚至讓不怕火的霍利卡抱著普拉哈拉德跳進火堆企圖燒死他。結果,霍利卡被大火燒為灰燼,普拉哈拉德卻因為有毗濕奴的保護而安然無恙。從此,在灑紅節期間,人們總要點燃篝火,把用稻草和紙張扎成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這一行為象征著邪惡的毀滅和真理的勝利。灑紅節也因此被稱為“霍利節”。
另一種說法則是,古代印度文化把春天比作愛欲之神的伴侶。每年春季愛神降臨,人們紛紛外出踏青,異性之間萌動愛慕之情,便以開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這一方式演變到現代,人們便披紅戴綠,打情罵俏,相互捉弄。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灑紅節也是他們追求意中人的良機,他們可以在喜慶的節日氛圍里乘機向心上人表白。
灑紅節前夕,印度的齋普爾還會舉行盛大的大象節,作為灑紅節前夜的預熱。大象在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中占有重要地位,神圣而備受擁戴。在古代,大象是齋普爾皇親國戚威權和禮儀的象征。至今,當地人仍喜歡用傳統的皇家風范來美化他們心愛的大象。
大象節的場面熱鬧非凡,大象“巡游”、大象“選美”、大象球賽、頂罐賽跑、大象與游客拔河等妙趣橫生的活動悉數登場。每頭參加慶典的大象都經過精心設計,不僅被打扮得格外漂亮,還被涂上各式各樣的花形圖案,披戴上飾物,競相比美,象背上還設有“雅座”,并以遮陽傘或棕櫚葉布置,相當奢華。
大象節期間,還有一個特別的比賽—“象球”賽。參賽兩隊選手坐在象背上駕馭大象,揮桿擊球進門得分。比賽規則由馬球比賽演變而來。活動的高潮就是一群色彩斑斕的大象一字排開,站在體育場中央,接受評委們的檢閱,然后選出最漂亮的一頭并授以冠軍頭銜。
看著眼前被裝飾得花里胡哨的大象,人人都覺得新鮮,由衷贊嘆印度人的想象力。大象選美過后,本以為慶典就此結束,沒想到狂歡預演竟然提前開始。現場觀眾紛紛跑入場內,互相拋灑五顏六色的顏料水以示慶祝。不少毫無戒備的“外星人”被整得措手不及,幾分鐘之內整個人便化身為活體調色板。
歷史久遠的灑紅節里至今保留有一些古老而有趣的風俗。在鄉間,人們對灑紅節的慶祝更具熱情和活力。除了涂抹顏料外,有的地方會互扔石頭,還有的地方砸奶罐子。雖然灑紅節期間的警察要比平時忙碌,因為在這個讓人放縱的時節,有些不法者會趁機調戲婦女或是攻擊敵對者等;但總的說來,借機作惡的人屬于極少數。事實證明,灑紅節期間的犯罪率不比平時高多少。
在步履匆匆的時節變換中,在忙忙碌碌的生活打拼中,在紛繁復雜的人事關系中,能夠有一個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的節日,使人們在高興之余去迎接新的一年,忘卻以前的種種不快,那么即使有一點小小的瑕疵,也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期盼的日子。它不僅帶來了喜慶與吉祥,其刺激和瘋狂也給一向溫和內向的印度人平添了一份生活情趣。
灑紅節原本是印度教的節日,后來逐漸成為一個全民共歡的日子。在這一天,無種姓之分,無男女之別,一切自然和社會的差別,似乎都在斑斕的色彩中消失了。
(:百科知識201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