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周二是集團的例會日,按照制度,上午11點全體管理人員集中在大會議室開會。
10點半的時候,產品研發部的孫海突然在群里發了一條信息,同時艾特了集團行政總裁:“江總,我中午有前同事約我吃飯,我就不過去開會了哈。”
過了大概十分鐘的樣子,江總回復:和前同事吃飯比工作會議重要?不準假,必須到會!
孫海說:“江總,開玩笑的吧?”
江總回復:誰跟你開玩笑?
10點50分,孫海急匆匆地來到了會議室。當時,總裁還不在,他一進門就抱怨道:“這個總裁也真是,請假和前同事吃個飯都不準……”
集團有個老領導,大家都親切地稱她“老大姐”。孫海的話說完,老大姐就對他說:“孫海啊,你看著蠻聰明的人,怎么會這樣傻呢?你即使是和前同事吃飯,也不必實話實說啊?如果你說有合作伙伴從外地來訪,要接待,總裁肯定會同意的啊!你拿和前同事吃飯這個理由請假,別說是他,就是我,也不能準這個假。如果這個理由都批假了,以后這會議還怎么開?”
孫海聽了,點了幾下頭。一旁的我和其他幾個同事,面面相覷——在大家看來,以這樣的理由請假,要么是腦殘,要么是故意找事。我記得很清楚,就是上周,坐在角落里的阿全給總裁打過電話:“總裁,您好!我今天可能參加不了例會了,公司在坪山的項目出了點意外,我要去現場看看……”“好,好,你去忙你的。”總裁在電話里很客氣地回應他。而我們幾個走得較近的同事都清楚,阿全不過是帶他的太太過香港購物。
總裁進了辦公室,看到孫海,說:“不好意思啊,影響你和前同事聚餐了!”
“總裁,我那個前同事,來找我,也是跟我談一下產品研發的事情……”可能是聽了老大姐的話,孫海變通了一下。
“這樣啊,你早說嘛,等一下例會,你早作工作匯報,早點去和前同事吃飯……”
其實,在一個月前,孫海犯過這樣的“毛病”。
事情是這樣的:總裁一個往日的合作伙伴,向總裁推薦了一個旅游地產項目,在例會上,總裁把這個項目拿出來大家討論,看看是否值得投資。
總裁把項目的情況說完后,讓大家談談意見。孫海笑著說:“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傻瓜才去那里投資!兩年前,我就跟朋友去看過那個項目,周邊交通爛,規劃差,20年也發展不起來……”
總裁的臉霎那間就白了起來。好在老大姐即時插話進來,“其實呢,破敗也罷,偏遠也罷,投資投的是未來,現在成熟的,交通便利的,可能輪不到我們投資了,現在好地皮,都被搶。曲徑通幽也是幽啊!”
“就是啊,我也是想著,這塊地方未來的發展機會,目前是規劃了一個高檔小區,將來邊上再建一個養老社區……”總裁的話還沒有說完,老大姐馬上點頭稱是,“是,這樣的地方,雖然偏遠,只要做好配套,還是有機會的。你看,離深圳兩個小時的十里銀灘,簡單就是世外桃源啊……”
孫海聽了,說:“那個地方,離高速路近,離出口遠,天天噪音和灰塵,能把人折騰死,社區再漂亮,配套再好,也需要大環境配合……”
總裁當時接了一個電話,離開了會議室。老大姐對孫海說:“孫總,這個項目呢,總裁只是拿來交流,具體的,還是要上項目投資委員會的,能不能過,會不會投資,會有專門的部門去做調查,做研究,做方案,我們不用這樣較真……”
果然是老大姐,情商高,說得又好。
集團旗下有間餐廳,餐廳的財務部會計是個92年的小姑娘小菲。餐廳的財務業務不多,加上小菲有兩年會計工作經驗,她在工作上的表現,深受大家好評。她自己也很喜歡這份工作,認為餐廳的財務辦公室環境不錯,提供的餐飲質量又好。
作為餐廳總經理,我和小菲的接觸并不多,一般是到月末提供財務報表的時候,她才會將報表發到我的郵箱里。她的郵件主題很清晰,“某年某月某餐廳財務報表”,我喜歡做事線條清晰的員工。
有一天,有個熟悉的集團客戶領導給我打電話:“你們餐廳現在生意好啊,工作人員都比較牛了,也不照顧我們這些大客戶的情緒了……”
因為和對方比較熟悉,我和對方的溝通也是簡單直接,“楊總,有什么意見直接說,繞彎子怪累的……”
“昨天我這邊的商務文員打電話到你們財務那里催發票,你們的工作人員說,‘前天才寄過一批發票,你要是急用,自己過來拿……’”
“不可能吧,誰有這么大膽子敢這么說話……”我這樣說著的時候,心里悄悄犯了嘀咕:“楊總是餐廳的大客戶,日常招待、團建活動等等,都到餐廳消費,真正是大客戶,誰會這么無禮?
“我還能對你撒謊不成?你要發發威,調教一下他們了,畢竟,你們是服務行業……”楊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為這事,我專門到了財務室一趟,重申了一下服務的標準,讓財務人員也要有服務意識。說完這些之后,我想了想,裝作才想起似的提了一句,“對了,楊總那公司的上個月消費發票,馬上順豐快遞給他們,他們公司馬上審計,急需。”
“急需,他們可以來取啊,昨天我就給他們說了……”果然是頭腦簡單,小菲馬上回應了我的話。
“對了,小菲,你前天發我的報表我看了,其中有一些疑問,要找你了解一下,你5分鐘后,到我辦公室。”我對小菲說。
在我的辦公室里,我再一次給小菲分析了客戶的心理:“我們作為一個服務單位,尤其是消費型的服務單位,別人來消費,我們本來當時就應該給他開好發票的,因為我們的問題,改后期提供,客戶任何時候需要發票,我們都該無條件地奉上,如果對方急需,我們送上門去,都是應該……換句話說,即使我們不方便快遞,或者是想等兩天跟其他客戶的發票一起叫快遞小哥,我們也可以說,‘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我這邊馬上聯系快遞公司’,對于能不能及時發出,不是還有快遞這一環節嗎?我們說話,要讓客戶聽著好接受一些……你明白嗎?”
小菲沉默了一會兒,說:“李總,我懂了,以后會注意的。”
但有一天,小菲突然離職了,甚至不等一個月的辭職約定離崗期限。
原來,不久前,小菲以家中有事請假一周。回來后,在核算工資時,出納就扣除了她的7天事假期間的工資。她一看到工資核算表,就怒了,找到餐廳店長,仍然是怒氣沖沖的語氣,“憑什么要扣我7天的工資?”
店長也很奇怪:“你請了7天事假,難道不應該扣工資嗎?如果大家都請事假,不扣工資,這個店還怎么經營呢?”
“我媽媽去世了,不是有喪假嗎?”小菲口氣依然帶有怒氣,“我已經查了勞動法了,你要是扣這個錢,我就告到勞動局……”
“我還真不知道你媽媽去世,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弄個喪假證明來,就可以不扣工資。”估計店長也被她的話給氣到了。
“我媽去世了,你竟然還要我提供證明……好無情的領導……”
“你媽媽去世了,我替你難過,也不需要證明,但是你要享受勞動法規定的帶薪假期,就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明。”店長說。
“話趕話”有時候就會趕出氣憤來,如果不是小菲的怒氣和搬出勞動法來“威脅”店長,這個店長也不會如此這般回復。
幾個月前,另一個員工的奶奶去世,不僅店長幫他辦理了帶薪假期,還在餐廳發起募捐。這個事情,也成為小菲的不滿理由,“同是餐廳職員,為什么分別對待?”
是啊,同樣的事情,為什么到了你這里,就成了這個樣子?
后來,店長還是給她補發了那7天工資。只是小菲因為這么一場不愉快,自己感覺在餐廳待不下去了,匆匆地逃離了原本喜歡的工作崗位。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社會,和人交流,令人舒服很重要啊。就像孫海,他并不是壞人,相反是個直率得有點可愛的人。這種性格固然好,與熟人交往,沒有太多心計,但是在很多場合,實話實說,難免會讓人尷尬啊!
半年后,集團在外省設了一個技術服務部,總裁把孫海安排了過去。大家心照不宣地認為,總裁的這個決定,與孫海的“有話實說”相關。
會說話,終究會成為職場的一大法寶。有人預言,在技術和知識相對透明的未來,幸運和機會,一定是屬于會“會說話”的那類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