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批“95后”養老專業畢業生陸續走出校門,就職養老服務機構。這是一群比“爺爺奶奶”的孫輩還年輕的看護者。
“餓了。”90歲的黃奶奶吐出兩個字,北京海淀區西釣魚臺的一家養老院里爆發出歡呼。為這一刻,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和著上世紀的音樂,足足跳了兩個月的舞。黃奶奶是去年9月插著胃管和尿管被送來的。黃奶奶從沒說過一句話,自打來,她就一直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作為養老院招聘的第一批專職社工,邢雪打算跟黃奶奶聊會兒天,但她沒有任何表情,眼神木然空洞。第二天,第三天,邢雪和同事每天都去陪陪黃奶奶,可一個星期過去,老人沒有任何變化。一番商議后,幾個年輕人想出了“大招”。他們找來了老一輩喜歡的《南泥灣》《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歌曲,打開手機功放,跟著音樂隨意舞蹈,拍手合唱、自說自話,兩個月后大家終于有了上述收獲。
在北京的另一家養老院,李美娜和同事發現,很多子女為老人購買了智能手機,卻沒時間教怎么用,有的老人連聽電話都不會,于是著手準備手機課程。每堂“手機課”場場爆滿。有的老人帶著筆記本來,每次能記滿滿兩頁。學會用微信后,很多老人成了忠實的生活記錄者。
21歲的叢麗艷在青島一家養老院工作,經常照料的老人已經有十幾天不排便了,一直叫難受。來不及像教材里說的那樣,推來診療車,找到專用垃圾桶,備好潤滑劑,叢麗艷戴上一次性手套,學著養老院其他阿姨的方法,用肥皂做潤滑。“老人便秘得怪難受,來不及想太多。”叢麗艷想象自己是治療病人的醫生,處理面前這臺“小手術”,并很快順利完成。她在養老一線做護理的同學們,也用這種方法克服顧慮。她說,就像醫生手術開刀一樣,大家都已經習慣把自己和老人當成治療與被治療的關系。
(摘自《新京報》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