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鋒
摘 ?要: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一定的比例,學習古詩詞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作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與學生一起分析、欣賞,不斷探索、研究,積極尋找適合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情感把握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古詩詞;情感把握
文言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提高中華兒女文化素養的極好資源。因此,文言詩詞成為中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自然也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內容。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
古詩詞情感把握有很多種分法,以下是我綜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把古詩詞的情感類型歸納為四個字八方面。
一、愛——愛江山更愛美人
(一)愛江山
江山如此多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贊美。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崔顥的《黃鶴樓》等。這些詩人一般生活在太平盛世時,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詩人有閑情逸致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遍歷名川,用詩句來表達對自然景物的贊美。
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表達閑適恬淡的心情。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飲酒》、陸游的《游山西村》,還有山水田園詩派的“王孟”(王維、孟浩然等。這些詩人大多身處困境,要么是社會的動蕩、政治的腐敗黑暗;要么是個人命運的坎坷,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政治失意;淡泊名利,向往淳樸、閑適的農村生活。
(二)愛美人
愛情是千百年來永恒不變的話題。古詩詞中對愛情的描述也是屢見不鮮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關雎》,就表達了對愛情、理想的追求。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有之。
二、愁——鄉愁、離愁
(一)鄉愁
離別之時,抒發對家鄉的思念。
如:唐朝詩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故鄉水如此依依不舍送行舟的憐惜。在這些離開家鄉的詩歌中,富有人情味的意象“水”“舟”等經常出現。如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舟”的遠行,“水”的纏綿,都能賦予離開家鄉一種不舍之情,平添詩人一種鄉愁之苦。
離開后,表達思歸之心,羈旅之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古代,由于通訊、交通的落后,身處異鄉為官經商的游子,不能時常返鄉,又無法及時與家人聯系,特別是社會動蕩時期,對家人的思念與擔憂無時不在。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幾百年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這首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在這種題材的詩詞中,“月”“鴻雁”等意象是常客。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二)離愁
送別詩,表達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或離別后的不盡相思。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于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以寄托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
三、憂——憂國、憂民
(一)憂國
感慨國家危亡,擔憂國家命運。
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出了安史之亂對國家造成的危害,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歷史興之感。
(二)憂民
對統治者的批判,對感動人民的同情。
杜甫,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的內容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愛之情和憂間憂民情懷,特別是他的“三史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的深切同情。像這類的作品還有唐代白居易的《觀刈麥》等。
四、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托物言志,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興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由于詩人的身份地位、所處環境、遭遇不同,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不同。
(一)志天下
曹操在《觀滄海》當中,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二)志自己
不同的遭遇造就了不同的詩人。晏殊一帆風順的仕途遭遇,他的憂愁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嘆;銳意改革的王安石便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魄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便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有積極入仕渴望建功立業的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感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杜牧吟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愛、愁、憂、志這四個字涵蓋了初中詩詞情感中的大方面。當然,在教學中“古詩詞把握情感”,這一考點主要考查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寫作風格、詩詞類別、詩詞意境、關鍵字詞、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發的情感,領會人物精神,體會蘊含的感情基調及作者的情緒。
參考文獻: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九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