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對文本的解讀的確是語文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課,不過“深度” 一詞不易把握,尤其是學生。怎樣讓學生有興趣去深入解讀課文呢?我認為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分析,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合作討論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公開課上幾乎無一例外地用到,然而,有些只是流于形式,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文本挖掘并不到位,沒有多大效果。到底怎么做才算有效果呢?《臺階》給了我一點啟示。父親為了掙一個象征地位的高臺階,搭上了大半輩子的體力和心血。當新居建成,鞭炮炸響后,“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父親明明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解讀這部分時,我提出問題:在最高興的時候,父親為什么會是這種反應呢?很多學生認為,太高興了,有點難為情,所以表現得不自然,并且舉了自己的例子來驗證。我馬上又要求學生找出類似的一個情節來,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臺階造好后,父親坐在他最大的成就上居然很不自在,一級一級往下挪,最后干脆坐到門檻上了——這是母親的位置。那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很顯然,再用高興得難為情來解釋就不合適了,哪有那么長時間的難為情呢?如果是你會這樣嗎?學生立馬產生了興趣,小組討論起來,一會兒學生起來交流:因為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自己也從未覺得有地位,這象征地位的高臺階讓他一直不自在,是不是因為他骨子里有一種自卑感呢,或者說幾千年的封建思想讓中國的農民階層都有自卑呢?關注細節適時引發討論,對文本也有了更深層的解讀。
新屋造好,父親也老了。腰閃了以后,他對臺階也失了興趣,偶爾出去一趟,回來也是若有所失的模樣。很倔的頭顱上極短的頭發灰白而失去了生機。一個讓人熱愛、敬仰的父親喪失活力了,不禁叫人感慨心酸。文章結尾說:“怎么了呢,父親老了。”“難道人一老就成這樣了嗎?”我又拋出了問題。有學生說老了就這樣子的,更多的學生則反對:父親老得太突然,再說還有老驥伏櫪、寶刀未老、人老心不老之類的說法呀……我們身邊許多老人活得有滋有味的嘛。學生好一番思索,有人說是因為父親造高臺階的心愿已了,再沒了追求,所以生活便沒了動力,顯得頹廢。“那么了卻心愿便喪失了活力?”我接著問。起先學生總圍著父親的性格打轉,后來幾個同學提到了農民,就有同學說到了農民的精神需求方面,最后一致認為“父親”還反映了農民的精神需求,進而談到了人類的精神需要。人的需求應該隨著環境而變化,一個目標實現后就要有新的追求,才會一直充滿活力。父親在造了新屋后就沒了追求,因而感受不到生存的價值了。其實老年人也應該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次探討把學生的思維引進了比較深刻的層面,對文本的解讀自然也深了一層。
客觀地說,有的教材內容距學生生活比較遠,他們的感性經驗不足以很好地吃透文本,那么怎樣靈活處理教材,轉而貼近學生,讓他們從中得到感悟和體驗,的確是教師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臺階》中我并不拘泥于父親的形象,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親人。有的說到四十左右的父母奔波在外打工,為了多掙錢,幾乎天天加夜班,體力嚴重透支;有的說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為了兒孫,還在家苦苦支撐,照料孫子孫女,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學生的訴說充滿了濃濃的深情,對“父親”的情感移植到了自己的親人身上,對親人的認識也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學生的感情激發了,對生活的認識也深刻了。這時教材不僅是綱領性文本,也是高價值的資料。在我們農村中學,留守孩子多,一部分不能理解父母,認為他們不負責任,不愛自己。有的討厭爺爺奶奶的嘮叨,少文化,心理有陰影,性格也有缺陷。在課堂上聽了別的同學的發言,他們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認識到了自己的偏激,對親人多了一份體諒和理解。
有時候,作者的人生感悟與思想認識,因其思維的深刻性與靈動性也會給學生閱讀帶來困難。學生有了深度思考的習慣,往往會在這里質疑。這時候,交流探究也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
課堂上我們所探究的問題有價值,就能激活學生思維,引發探究交流的欲望,從而加深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的思維也隨著語文的深度解讀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