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玲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063-02
有很多新媽媽認為自然分娩的嬰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要高于剖宮產,出于對嬰兒健康的考慮,在生產時,選擇了自然分娩的方式。
那么在進行自然分娩時有哪些產時服務模式呢?
1 ???實施健康教育
在孕婦入院前通過助產士門診進行分娩知識的宣教;入院之后助產士會熱情接待孕婦,并先對自身進行介紹,然后向孕婦介紹相關環境條件,介紹時,一般態度比較誠懇主動、溫和,進而使孕婦產生安全感、信任感。而在對孕婦進行常規檢查時候,對相應的分娩知識再次進行宣傳。以孕婦的受教育程度、年紀、理解能力以及生活環境等為基礎,采用不同的方式解說,如單純的語言、文字,或者是圖片、視頻的形式,讓孕婦了解在分娩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或者是發生哪些問題,并且在出現問題時及時實施有效的解決方式,同時要向孕婦重點解說在分娩時產生的疼痛感是一種正常現象,多數新媽媽都會順利完成分娩過程。除此之外也應該向孕婦講解自然分娩的意義,使新媽媽了解剖宮產對母兒產生的傷害要遠遠高于自然分娩,進而使孕婦生產過程中能夠減輕或者是消除恐懼心理,樹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2 ???助產士的一路陪護
孕婦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當宮口達到兩厘米時,就需要進入到待產室,并且由經驗豐富的助產士全程陪護,提供相應的個性化指導。同時助產士也會對整個分娩過程進行密切觀察,尤其是對胎心變化及產程進展情況的觀察,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有家屬陪同,需要向家屬解釋檢查的主要目的和生產的整體進程,并且給予孕婦相應鼓勵,體現人性化護理的特點,減少醫療干預問題的發生,使胎心監護和持續監護的次數有所下降。也需要根據孕婦的需要,安排家屬進行適時陪伴,輔助孕婦喝水、進食等,使孕婦的情緒得到安撫,消除在生產過程中的焦慮心理,使整個自然分娩過程更順利。
孕婦在進行自然分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疼痛感,那么在產生疼痛感之后需要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呢?
2.1 使用呼吸轉換方法
在活躍期時,助產士在孕婦每一次宮縮時需要指導孕婦運用正確的呼吸進行減痛,主要采用深而慢的方式,先鼻孔吸氣,然后用嘴將氣慢慢呼出,這種呼吸方式可以一直到宮縮結束后停止,而在不同產程使用不同呼吸,需要助產士一對一的進行指導,進入第二產程時,指導孕婦采用屏氣用力的方式。
2.2 按摩與壓迫的方式
在活躍期的宮縮時,可以對下腹部進行按摩,或者是使用側臥的方式,對腰部進行按摩,在宮縮出現間歇時停止。同時也可以讓孕婦在吸氣時使用雙手握拳的方式,對腰部和骶骨進行壓迫,而具體采用怎樣的方式,需要孕婦選擇及助產士的指導。
2.3 音樂治療方法
在自然分娩時,孕婦收聽舒緩的音樂能夠起到對血壓和心率的穩定作用,使孕婦的情緒逐漸趨于穩定。而在選擇音樂時,可以從孕婦的喜好出發,進而促進孕婦焦躁、緊張情緒的緩解。
2.4 實施舒適護理
舒適護理是一種個性、有創造性的護理方式,主要是使孕婦在心理、生理上達到一個愉悅的狀態。在我國初產婦較多,由于在分娩時缺乏相關經驗,在此過程中更需要得到醫護人員,有效的舒適護理能夠使孕婦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其中包括第一產程的舒適護理,其中包括心理、飲食、社會以及疼痛上的護理,還包括第二和第三產程的護理,進而使孕婦在生產過程中感受到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方式,使其在整個過程中感覺到安全、舒適,獲得較大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進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能夠充滿信心與希望。
自然分娩時,產時護理模式的實施,能夠促進醫護人員素質的提升,當孕婦和家人遇到問題時,給予及時幫助,使孕婦在自然分娩時具有安全感,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同時這種方式的使用也能夠幫助孕婦在自然分娩過程中發揮本能與潛能,使嬰兒在相對安全、健康的環境中分娩。
在進行產時服務時,護理人員有哪些需要具體注意的呢?
(1)以孕婦的身體恢復情況以及心理素質,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和措施,使整體工作具有合理性,進而使護理目標更好完成。有一部分孕婦在生產時,疼痛感并不是十分嚴重,只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導致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高,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過程中及時對心理因素進行干預,促進孕婦不適感的下降。這樣才能使孕婦的心理建設有所加強,減輕焦慮、不安心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努力配合相關工作人員,使整個生產過程變的更順利。
(2)根據孕婦的實際恢復情況,進行相關安全知識教育,而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預防策略、疼痛的產生機制、應對措施進行全面了解,進而使孕婦在生產以及恢復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護理過程中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各項工作,進而使護理效率有所提高。
產時服務的改變有較大意義,那么具體有什么意義呢?
產時服務模式已經由原來的以病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經濟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在國外的分娩對照試驗中,陪伴分娩方式的使用能夠使剖宮產以及手術的發生概率下降,同時也能使產程有效縮短,新生兒發生窒息以及母嬰發生產褥感染的情況也有所減少。就我國來講,傳統的產時服務主要是將醫生以及護士作為主體,孕婦作為干預的對象,而在這種狀況下,新生兒產傷以及手術的發生概率都有所增加,這也使很多孕婦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畏懼心理,選擇剖宮產的人數增加。產時服務模式的轉變,能夠使孕婦的分娩陪伴、正常飲食、自然分娩以及分娩鎮痛等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因此在進行產時服務時,需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做出相應轉變,進而使產婦與胎兒都能獲得高質量的服務。
當前很多孕婦以及家屬對于醫院能夠提供的新服務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使廣大人們群眾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需要醫護人員對其重要性與意義有明確認識,進而使這項服務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持,促進自然分娩的有效實施,使產科質量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英.自然分娩的產時服務模式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9):3663,3666.
[2]王鳳玲.自然分娩的產時服務模式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