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鋒

【摘 ???要】 ???目的:頸源性頭痛頭暈患者的年齡多在20~60歲, 但年幼者也不少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力勞動者增加,電子產品使用占據人們主要活動時間,頸源性頭痛頭暈發病率逐年增高,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治療采取休息、健康宣教、頭頸部針灸、牽引、理療、同時配合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轉。但針灸、理療治療治療方法療程較長,往往需要10次一個療程,患者疲于奔波于中醫針灸科、康復科,故有必要應用一種長效針灸療法—穴位埋線技術。本課題主要通過觀察穴位埋植對頸源性頭痛頭暈的臨床療效,從而對穴位埋植治療頸源性頭痛頭暈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本課題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80例頸源性頭痛頭暈患者,隨機分為2組,二組均在一般健康宣教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穴位埋植方法治療每周一次,3次為一療程;對照組采用針刺方法治療每周3次,10次為一療程,觀察對照二組患者治療療效及3月后遠期療效。
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明顯療效,二組對照療效相當。
結論:穴位埋植技術對于頸源性頭痛頭暈有明顯療效,有起效快,不暈針的特點,減去了患者請假、路途奔波、排隊就診的麻煩。技術容易掌握,有可重復操作性。但對無菌要求更為嚴格,需要醫者牢記。埋線后患者頸部酸脹感強于針刺組,持續1—2天,個別患者無法耐受選擇放棄。 總體來說埋線技術順應患者需求,為頸源性頭痛頭暈患者提供一種更便捷的醫療方式,值得在社區中醫科推廣。
【關鍵詞】 ???頸源性頭痛頭暈 ???穴位埋植 ???針刺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122-02
一般資料及方法:
頸源性頭痛頭暈診斷依據:頭痛、頭暈伴有同側頸項不適,除外其它可致頭痛的器質性疾病,多能迅速確定頸源性頭痛的診斷。上部頸椎旁、乳突下后部、及頭部壓痛點是診斷頸源性頭痛的重要依據。但得注意的是,有相當多的患者有典型的頸源性頭痛癥狀,但缺乏神經根性刺激的體征,影像學檢查也無陽性發現。
納入標準:1)年齡40-60歲,符合頸源性頭痛頭暈診斷標準; 2)近3個月或以上曾有頭痛、頭暈,頸項不適感發作,且達到平均每月發作一次的頻率;3)納入時VAS>3分;4)頸椎X線攝片(正側位)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中X片的要求,或者MRI、CT顯示有頸椎退變或頸椎間盤突出; 4)7、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頸椎病相關治療; 5)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頸椎骨折、脫位、關節結核、腫瘤;合并有內臟器官急重癥、孕婦、產婦;2)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觀測者,如已口服止痛藥物及相關康復治療;3)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方法:治療組埋線組(40例):取穴:雙側風池、天柱及大椎穴,阿是穴,三陽絡,穴位用碘伏局部消毒,用鑷子夾取1小段PGLA線體(規格2/0 長度1cm),放入一次性埋線針(9號針),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針迅速刺入皮下,得氣后壓下彈簧將線體推入穴位。每周1次,連續3周為一療程。注意:風池穴針刺深度1cm以內,患者有酸脹感即可。
對照組電針刺組(40例):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常規治療,深度以得氣為度,其中風池穴針刺注意安全,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留針20分鐘,風池穴通電針儀連續波,適度強度,隔日1次,連續3周,10次為一療程。取穴同上。
采用同期對照方法,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VAS視覺疼痛量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量表,觀察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的癥狀和體征等臨床療效變化,并隨訪治療3個月后治療效果,對遠期療效進行評價。并采用SPA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治療組納入患者47例,脫落7例,對照組納入45例,脫落5例,分析結果如下
1 ????方法
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比較兩組間一般情況。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間各個階段各個指標之間均數差別,采用重復測量數據方差分析比較兩組間各指標隨治療階段變化趨勢。采用一般線性模型,以各指標在不同治療階段間的變化差值為因變量,納入年齡、性別、病程、患病位置進行調整,比較不同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及治療的持續效果的差別。
2 ???分析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埋線組、針刺組各40人,埋線組平均年齡為51.48±6.79歲,針刺組平均年齡為50.65±6.85歲,兩組年齡均數無顯著差別(t=0.541, P=0.59)。兩組人群在性別構成、病程分布、患病部位分布上均無顯著差別。
2.2 兩組各治療階段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
各治療階段埋線組與針刺組的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均數、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均數、VAPS均數均無顯著差別,各組在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的NDI、VAPS呈下降趨勢,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呈上升趨勢,且隨治療階段變化具有統計學意義(F埋線組NDI=308.46,F針刺組NDI=334.52,F埋線組VAPS=443.46,F針刺組VAPS=677.53,F埋線組頸椎治療評分=323.83,F針刺組頸椎治療評分=330.67,均P<0.001)。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的時間比較統計結果顯示,埋線組與針刺組NDI均數、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均數、VAPS的差別隨時相改變無統計學意義(FNDI=1.109,P=0.299,F頸椎治療評分=2.929,P=0.079,FVAPS=1.859,P=0.172)。
2.3 兩組治療效果的多因素回歸結果
采用一般線性模型,納入年齡、性別、病程、患側后,結合NDI、頸椎治療成績評分、VAPS比較不同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差異,以及治療后的持續效果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法在NDI與VAPS上無顯著差異,而經過埋線治療后頸椎治療成績評分升高要高于針刺組(β=-1.60,95%CI:-2.98~-0.23),兩種治療方法在治療后的持續效果比較上無顯著差異。
討論
穴位埋植技術對于頸源性頭痛頭暈療效明顯,有起效快,不暈針的特點,減去了患者請假、路途奔波、排隊就診的麻煩。技術容易掌握,有可重復操作性。但對無菌要求更為嚴格,需要醫者牢記。埋線后患者頸部酸脹感強于針刺組,持續1—2天甚至1周,個別患者無法耐受選擇放棄,穴位選擇可以根據患者病情痛點進行加減,頭皮部阿是穴埋線治療容易出血,痛感強,可以不選。三陽絡療效顯著,但有些敏感患者此穴埋線后出現上臂抬舉受限現象,一般1-2天可恢復,給予說明。 總體來說埋線技術順應患者需求,為頸源性頭痛頭暈患者提供一種更便捷的醫療方式,值得在社區中醫科推廣。
參考文獻
[1]艾霞.功能鍛煉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5,28,(z1):230-230.
[2]金誠久,陳勇.功能鍛煉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牽引推拿術后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 報,2009,11(7):159-160.
[3]蔡勇,李永昭,趙萬恒.綜合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中旬 刊),2011,(6):2274-2274.
[4] 祁適存等.肌肉骨骼系統基礎生物力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
[5] 張明才,石印玉,王翔,等.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對頸椎病發病作用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國骨傷,2010,23(10) :746-749.